陈思媛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所谓火塘就是在室内地上挖成的小坑,四周用砖石围砌,中间生火取暖、做饭。火塘作为家庭生活的中心一般设于屋内正中或较为当中的位置。除了作为煮食的目的它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有家庭、家族关系、生计和性别的象征。在许多少数民族甚至把火塘作为家庭的代称,在他们看来火是生命、火是永恒的、火是不能熄灭的。
而陶灶是原始人类发明了利用泥土烧制成陶器来烹煮食物和作为盛水的器皿,这是继熏烤后的第二项人类发明的煮食方式,于是人们开始采用容器烹煮。这促使人们学会对于利用烟火孔道,增加燃料火力的技术。如在山西襄汾陶寺类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釜灶一体的陶灶,在灶的上端也开了烟火孔。
到了被称之为“青铜时代”的商周时期,新材料的运用、饮食方式的变革有了新的变化,于是出现了煮食工具与炉灶相结合的炊具,上层用四足与下层相连承放食物,下层作为承装焚烧物的用途,有一些器物顶上器物边上有环耳,可方便提取移动。
唐代之前,人们坐的方式都是席地而坐。同样在饮食烹饪上也是跪坐的方式,分餐制是当时饮食习惯。案俎其功能也就是我们现今的橱柜,以作放置和分割食物的用途。可以想象当时烹饪的妇人跪或坐在地上的方式来进行作业。所以为了方便作业,案俎普遍小型且低矮。另外由于礼制化的关系,分餐制又与小食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后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分餐制发展到唐代进而演变成会食制,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由此而改变,从跪坐到垂足而坐让人们不仅从生理上精神上也得到了解放。在敦煌唐代壁画《屠房图》中,站在高桌前屠宰牲畜的庖丁可以看出厨房已经不再使用低矮的案俎改用高大的桌椅了。由于煮食产生大量的油烟再室内无法排除,且随着烹煮所需要的食材增多,操作方式变得复杂化,使得人们不得不创造一个新型的空间来单独使用。这样居住与饮食有一个明显的区分,也不至于打乱家人的正常生活与作息。并且厨房的器具与装备也越来越完善起来。
因此伴随着悠悠历史长河,中国传统厨房家具也随着材料的革新、烹煮习惯的演变、居住方式的改良甚至建筑形式的变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这些变化中,我们也能得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一定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中式厨房家具设计中。
随着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厨房家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消费者在选购厨房家具的时候不仅考虑到厨房家具的实用性,例如材料的耐潮、耐划、耐酸碱等因素外还会考虑到外形的美观与更方便的可操作性。可见厨房家具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一组柜子或者所谓的烹饪的载体而已。具体现代意义上的厨房家具包含哪些具体的构成元素,要从使用习惯来着手。毕竟是人类改变了器物、工具进化源于生活。
上文中提到的无论是商周时期还是近代土灶的成型,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形式,简单来说就是其易用性,进而提示我们设计功能性较强的家具一定要考虑到其动线设计是否合理。而中式烹饪在厨房中的活动内容要比西方人复杂得多,如不能对厨房内的设备布置和活动方式进行合理的安排,会使人在其中来回奔波,既没效率,又使人疲惫。所以,设计科学的厨房动线是保证我们享受轻松自由厨房生活的关键。因此以为为本的创新才是真正触碰到消费者“痛点”,能引起共鸣的创新点。
小户型居住模式目前备受欢迎,这也是一种人性化和空间利用最大化的体现。在舒适性上不如大户型,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挑选需要的功能区域。只不过有时候需要在设计上做加法减法,如在某些地方需要将其功能扩大化,在技术上更要发挥其创新性和前瞻性。而在空间的分界上尽量弱化,让小户型更加通透,这样才不会闭塞,流动的空气不仅能净化室内环境、改善环境还能增强财运。
操作空间的狭窄增加一个人都会稍显拥挤。所以如何利用弱化分界线的方法扩大使用面积,确实是当前最值得解决的问题。进行镜面反射,从视觉上扩大面积,使人有更好的通透感而不会感觉压迫,厨房也可以利用这一方法。另外也可以采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厨房,去掉明显的分界线,取而代之的是更空旷的视野。缺点是,中式的烹饪方式产生的大量油烟,开放式厨房将会面临油烟的挑战。另外利用立面的空间也是不错的选择。
综上所述,传统与现代看似矛盾但在中式现代厨房家具上并不相悖,即使是走在时尚与潮流前端的年轻人也依然保留着部分传统的炊事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说只要是在中国生活的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都会踊跃的尝试和参与,并欣然接受。因为只有真正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才能形成中国名片,所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中式生活方式的厨房家具设计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