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陕北汉画像石的平面化艺术表达与中国画

2020-12-08 13:45:45申玉杰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申玉杰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决定了这个时代的艺术面貌,同样,艺术作品也能直接反映出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与文化思考。造型艺术中的平面化是源于本民族对于形体塑造的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念,它经历了中国画起源、成长、变化的全部过程。陕北汉代画像石作为汉代画像石中的组成部分,同样促进了中国画造型艺术的发展。

一、石刻线条艺术促进了白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在陕北汉代画像石的诸多作品中,线条作为平面化表现形式的一种,不但可以塑造事物的形态结构,而且能通过线条的曲折变化,粗细长短等展现事物的体积和质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因而对中国画的用线方式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阴线刻是汉画像石造型的主要手段。在陕北汉代画像石中,阴线刻这种造型表现手法具有简洁准确的特点,通过非常单纯的造型方法去描绘出别样动人的画面。“阴线刻与中国传统的白描造型艺术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在汉画像石中,阴线刻的形式不仅有纯粹的白描艺术形式,还有很多种变化。”最能促进白描艺术画面效果的应该是汉画像石中阴线刻和具有装饰性的短线相结合的雕刻手法,把形象的轮廓和结构用流畅、清晰的长阴线刻线条展现,然后在形象内部用短的、呈排列状的细小的阴线刻线条修饰。这种表现丰富了画面内容,增强了装饰效果。从东晋顾恺之的白描作品、唐代阎立本和吴道子、北宋李公麟以及明代陈洪绶的白描作品的画面装饰效果看出,这种带有装饰性的线刻表现形式得到了后世的传承,促进了白描艺术的发展。

二、形象轮廓的剪影化促进了意象造型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画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易被客观的现象所拘束,强调绘画的主观意愿,注重对于人物形象在精神和意象上的表现。剪影化的表现手法是一种对造型的概括和总结,体现画家对造型的主观处理,这种不为客观现实形象所影响的概括性造型手法在陕北汉代画像石的画面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汉代画工们以立意为先,以形写神的创作规律。在描绘事物的形象特征时,“以形写神”的表现方式明确了中国画的格调,激发了画家对表现事物形象神韵的追求。剪影化夸张的形象丰富了中国传统写意画对于人物形象生动灵活性的表现,体现了画家对意象的表达。

中国画倾向于寻求“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美,强调以形写神的意象性;在形象的塑造方面,忽视光影效果和焦点透视,强调笔墨语言,突出物体形体结构上的形式美。陕北汉代画像石中意象造型的表现形式对水墨画在物体特征上和笔墨上的意象表现都有着参考价值。例如,田黎明在没骨法上创新出“融墨法”“围墨法”等一系列方法,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意象阳光画派。他将传统笔墨与时代情怀相结合;把水墨画中追求的笔和墨趣味与西方油画中的光影效果与色彩融会贯通。他的画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好似剪影一样,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朦朦胧胧、充满阳光的意境和感受,用颜色阐释了笔墨的意象。

描绘对象平面化的塑造表现,散点透视的画面构成与布局,笔墨在生宣上任意挥发的浸透特点与不经意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意象感,这些形式都强化了中国画中的抽象性,使我们对这种意象的造型趣味性产生美的感受。而在陕北汉代画像石的画面中早就出现了意象化的造型,为中国画意象造型的表现提供了参考。

三、空间的平面化布局手法促进了构图形式的发展

中国画在处理空间关系时常采用平面化的表现方式。从陕北汉代画像石内容的呈现方式上看,画工们已经可以主观性地把从不一样的视角观察到的事物自由地组合到一块石板中。但这种构图方式与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还存在一定区别,它并没有中国画中运用的那样熟练、准确,可以认为中国画的构图方式是对汉画像石中的观察方法和画面的构图方式的传承和发展。

汉代画像石采用了装饰性极强的平面化表达方式,不受客观现实,焦点透视和视野空间的限制与约束,注重强调服从于个人的主观上的感受和视觉上的快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于画面表现的自由度。它对画面空间布局的处理方法促进了中国画构图表现方式的发展,使被描绘的事物更容易以平面化的形式存在于画面中,为中国画散点透视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陕北汉代画像石的画面里可以将不同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汇集到一幅画面中,将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描绘到画面中。虽整幅画情节繁杂,人物动态多样,但画面疏密有致,场景衔接连贯自然。这种具有连环画性质的表现手法被沿用到了后来中国画的构图方式中,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作品都能体现这一表现手法。

四、结语

陕北汉代画像石中平面化呈现方式对我们在人物画创作中面对的造型、线条、人物形象的处理、意象造型和空间处理问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造型艺术语言,有利于我们掌握传统人物画的意象造型精神,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希望通过对于陕北汉代画像石的平面化艺术表达与中国画关联性的研究使人们了解它的造型艺术美,了解先民们的造型审美观,不忘初心,怀着敬仰的心态去学习传统艺术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