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0-12-08 13:45:45冯树慧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冯树慧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澳前镇中心小学,福建 平潭 350400)

一、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漫长且复杂的工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感受作品内涵,然后再慢慢地深化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审美素养和审美意识才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例如,教师在讲解“色彩对比”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将不同色彩同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自主分析与欣赏,观察色彩之间所存在的差别。在本质上讲,学生对比和欣赏差异的过程也是激发自身能力、调动自身审美细胞、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一个过程。只有学生懂得欣赏差异,感受差异所带来的审美意识的不同,才能更好的创造出视角独特的美术作品。美术教学是多样性、多元化的,差异是美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优势、是个性,只有具备了差异并学会欣赏差异才能更好地增强自身审美意识,促进自身想法的表达,抒发自身情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可以在自信心的推动下,更坚定、更勇敢地表达自身看法。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心智水平发展并不完善,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挫折,然后产生畏难心理。而创新能力是需要学生大胆地表达自身看法的,一旦学生在长久的挫折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我表达的能力,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很难提高,所以学生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美术作品在创作原则上不分好与坏,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位学生的作品,感受学生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然后引导和鼓励学生,坚定学生创作的自信心,使学生愿意勇敢地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见解呈现在美术作品中,为美术创作增添灵魂。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窗外景色”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可以为学生留出尽量多的时间来创作作品,当学生创作完成后,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要学会发现学生优点,肯定和鼓励学生,对学生在作品中所呈现的不足之处,要悉心引导,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点评,以学生的视角去看待作品,使教学评价更加多元化。而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点评、生生互评会使学生在点评的过程中更好地发现他人的优点和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规避自身问题。学生从其他学生的角度去看待美术,也更容易发现自身的创作问题,吸纳他人长处转变为自身的个性化审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坚定学生创作信心,使学生在他人的赞美和自身的反思中更好的寻求美术创作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三、因材施教,强化学生能力

学生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差异性,这是教育教学不可避免的问题,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受教育水平、性格爱好、学习特点等各个因素的影响,会使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这虽然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这也是学生美术学习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特点所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并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推动学生发展,实现学生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例如,教师在讲解“快乐回忆”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所感受深刻的事件也是有所不同的,可能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与父母踏春或郊游是快乐的回忆,然而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与伙伴游戏和学习是快乐的回忆,可能还有部分学生会认为义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是快乐的回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自身看法,以画笔表现心中最快乐的回忆,使每个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都可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最大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实现美术学习的进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作为美术学习的基础,对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养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给学生足够发挥自由的教学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坚定学生创作信心,使学生勇敢地表达自身想法,使小学美术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爱好等不同因素,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