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1)
驻村期间历时35天,在村两委支部和驻村干部的带领下,田间地头,通过入户走访、实地查看、与村干部座谈交流、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巴依都维村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巴依都维村位于阿热勒乡西南部,距县城和乡政府所在地3 公里,东连2 村,南界13、14 村,西邻城东街道办旅游路社区,北与11 村相连。平均海拔高度为1232 米。总面积4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05 亩,共有6 个村民小组、563 户2011 人,2014 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14 户428 人,全村主导产业有巴旦木、核桃等,粮食生产主要是玉米和小麦。
(一)贫困户精准识别难度大
除了一部分真正的低保、五保贫困户外,在贫困户评定过程中,存在人情因素、一家多户及家庭调查困难因素,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调查不能做到完全精准。发现有农户互相攀比“贫困”,劳动能力虚报、瞒报,家庭收入支出根本调查不清等现象。
(二)村干部办公思想需提高
农村扶贫工作有两个特点:“农民要脱贫,干部脱层皮”、“扶贫好或坏,全靠干部带”。在实际的操作中,村级干部国语水平较低,文化程度和办公技能都有待加强,而且不是属于国家正式公职人员,工作压力、程度不亚于一般公务员,然而待遇,奖惩不明确,和已经脱贫的乡村相比无差别,导致工作状态还有跟不上市上、县上的扶贫工作节奏。
(三)贫困户产业脱贫困难多
“七个一批”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发展产业和转移就业脱贫一批,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低保兜底一批”的贫困户外,要按照要求发展足够数量的种植、养殖项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在帮助下初步把项目搞起来,但是长期巩固困难,农户对项目的自造血功能太差,导致“脱贫”越来越难。
一是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力,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自给自足、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部分贫困村民比较懒惰,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保障意识不强。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三是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单一,系列化开发产品较少,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特别是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落后,农民收入增长慢。四是贫困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单一,国语水平低,影响了外部先进技术、先进文化接受能力,对劳动力转移增加了难度,是发家致富的最大的障碍。
(一)在帮扶对象精准识别上下功夫
习总书记强调:“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楚,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只有把底子摸清了,才能精准施策,重点突破。通过解剖“麻雀”,摸清底数,紧扣“两不愁、四保障”目标,理清思路,反推扶贫对象和脱贫标准,配合乡村两级做好建档立卡数据清洗、核查,弄清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做到信息准确、不错不漏、能进能出。进一步夯实基础,紧扣“精准主线”,推进精准扶贫,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二)脱贫工作思路
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一户一策,“输血”与“造血”并重,采取组合式扶贫措施,集中投入到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条件改善中,着力扶持特色种植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培育特色农业、传统产业、电商网购等领域的产业项目,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精准发力,精准施策,集中力量攻克贫困堡垒,确保到2020 年如期脱贫。
(三)在扶贫开发精准施策上下功夫
针对不同的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通过解剖“麻雀”,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细化扶贫政策,落实宣传相关政策。制定一户一策找准脱贫路径,让群众知晓扶贫工作如何开展,自己可以选择致富方向。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督查指导结对帮扶干部工作到位,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形成脱贫攻坚的合力。
1.实施产业促脱贫
通过种植小麦、棉花等农作物提质增效外,利用地理优势,发展万寿菊、蔬菜、西瓜等特色种植。
2.实施就业促脱贫
转移就业是增加贫困户收入的最直接方式。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增收致富。通过十小店铺、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性岗位、疆内外就业、劳务输出等多方式促进就业。
3.抓好土地清理收益促脱贫
实行土地清理再分配,是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的一项创新。地区正通过土地清理回收为贫困户破“贫”、为精准脱贫方剂添“药引”,建设农村农业合作社进行配方“抓药”。
4.实施庭院经济发展促脱贫
利用好专项扶贫资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结合三新活动,结合贫困户房院落结构,因地制宜,见缝插针。通过发展几棵果树、一架葡萄,一畦菜模式发展庭院经济。
5.充分体现政策关怀,实施综合社会保障兜底
依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对不能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等措施实现稳定脱贫的贫困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并针对贫困户中的重病、重残、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实施单独保障,提高救助水平。
6.加大教育培训,扶贫先扶智,提升内生动力 以举办夜校等活动契机,对成年人开展夜校培训,改变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想方设法脱贫致富,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创新,创造美好生活。提高群众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扶贫工作力量 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集体学习制度、定期学习制度、定期培训制度、定期讨论制度,强化责任落实,提高干部素质,加强自身建设,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加快后备干部培养。增强一线扶贫干部扶贫积极性,提高办公水平,加强扶贫业务培训,提升业务熟悉度,增强支部凝聚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