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济源 454650)
引言:计算机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学科,但基础的文化信息也不能遗落,文化基础能够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原理,以便于在后续的实操中,形成思维基础,翻转课堂较为适用于对学生的文化基础教学,能够围绕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异,实现短时间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计算机应用奠定基础。
翻转课堂给予了学生足够的独立学习空间,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理解与记忆方式进行先一步的知识揣摩,翻转课堂会提前给学生提供一些重点资料,学生们通过提前的预习,能够将知识区分成理解的部分与疑惑的部分,课堂上学生从自己的认知层次出发,在互动中释疑,在分享环节提出自己的意见,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难点,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层次与习惯,能够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创新思维。将学生带动到主动的学习空间中,可引发学生的计算机探索意识[1]。
翻转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表现,因此课堂上互动的次数很多,教师也预留了更多的时间去倾听学生的意见,翻转课堂的问答环节较多,且更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互动,教师可针对性地去指导学生的问题,翻转课堂下整体的氛围比较自如,师生关系比较和谐,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有层次性,可以引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猜想---引起学生议论,使得计算机基础文化更加通俗易懂,剖析问题的角度多变,学生们理解文化更为透彻、深入。
翻转课堂将课后的时间适当的延伸,学生们可以在课前梳理文化基础内容,课后总结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功能被充分的挖掘,教师可通过视频的设计与微课程的浓缩等,将重点的要点的信息整合起来,构建知识的逻辑框架,不仅教学的效率很高,也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他们在学习中也比较有方向感。教师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摸清学生们的学习特点、习惯,减少枯燥知识的介入,尽可能导入灵动的知识信息,满足学生的探究好奇心[2]。
依托于教材的元素,在充分了解学情后,挖掘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与相应资料结合起来,构建图文的微课模式,将微课信息以链接等形式发送给学生们,期间教师可整理基础部分、选择部分,让学生既能够夯实基础的记忆,又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导学案应注重课程的规划,如进行对计算机的数据分析文化说明时,不妨将学生生活的情境与数据分析结合起来,如大学生月支出统计、分类等,教师可提前设计分区信息,以服饰美容类、美食零食类等进行划分,让学生们提前在脑海中模拟一个图表,形成基本的文化理解形态,在学生们形成基本的文化印象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基础的答疑闯关、开放性问题辩论、基本知识竞赛与小组活动等,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化基础的印象,可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翻转课堂学习[3]。
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形成明确的求知目标,可在教师指定的方向下展开文化基础的思考,教师可通过问题的形式布置任务,如提出四五个问题,问题一环套一环,层次递进,学生们通过寻求问题的答案,就将知识大致摸清了,也可以设计集体的任务,让学生合作完成紧扣文化基础主题的某实践任务,学生们通过模拟体验形成了基本的认知,课堂上进行任务汇报,分享心路历程,教师也便于集中化的解答学生普遍性的问题,课堂互动的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彼此评价,小组之间点评,找出彼此可借鉴的部分,互相欣赏对方的任务作品,从而通过对比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微平台让翻转课堂之下,学生们能够及时地化解难点,教师创建微平台,可在平台上发布关于文化基础的信息,市场、社会调查的结果,也可以让学生们自主上传视频等交流问题,还可以提供任务的素材,便于学生接任务与完成任务,课后的时间里,学生们可以借助微平台交流思想,针对文化基础的实用性价值展开探讨,通过微平台拓展视野,掌握教材之外的其他有趣技巧性知识,在微平台之上进行集体的点评,也可以邀请多个班级相互点评,通过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潜移默化地形成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们更乐于议论文化基础的内容。
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们有充足的自我学习空间,他们可以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展开独立的猜想,可将自己的疑问整理出来,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内化知识,教师应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构建任务驱动、微平台等多种教学形式,创新计算机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奠定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