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桓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蔚州镇南区中心学校,河北 张家口 075700)
以往教唱一首歌,经常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或者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使之在反复无意识地聆听中学习。一堂课40 分钟下来,学生似乎也学会了这首歌,但离开教室可能就忘记怎么唱了,因为它不是学生主动而是被动获得的结果,并没有给学生留下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印象。那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渗透方法指导,最大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本人想就几年来在教学上的实践谈几点体会看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奋点,才能培养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地走进美好的音乐世界。
比如《这是什么》这节课一开始,“问”和“境”同时呈现:我把歌曲部分内容当谜语唱出来,并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这两个疑惑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小手都纷纷举起,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热情。学生为什么积极?首先是因为他们喜欢猜谜,更重要的是谜语是唱出来的,跟其他学科教师比起来特别的与众不同,也就特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他们愿意去猜、去想、去说、去做,就这样通过问题去寻找各种钟表的节奏和律动,在寻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听唱了歌曲,感知了音乐形象。
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但表现欲强,兴趣不持久但可塑性强。因此,我常常会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而创设生动形象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音乐小屋》的教学,我用“搭音乐房子”的游戏为一条教学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游戏情境时隐时现。从协助教师搭建一个实体(积木块)的音乐小屋开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旋律、节奏、歌词搭建一个虚拟(卡片摆成)的音乐小屋为止,学生始终在玩中学,乐中学。在二年级《这是什么》的歌词创编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认时间”的小游戏,既跟生活紧密相连,又不失音乐性。自制颜色不同的两根指针比划成自己想要的时刻表,神气地拷问其他同学。在这样简单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同学们争先恐后,有的大声抢答几点钟,有的想上来当考官,大家先说后编再对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学生学习的欲望油然而生。
怎么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接受你、喜欢你,而且愿意和你合作呢?我觉得“赏识学生”是前提。在课前准备,首先在”说名字“的游戏中与学生交朋友,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握住某小朋友的手说:“我叫 XX | 我们 握握 | 手—”,接着也要求他用同样的节奏来介绍自己。在变换交流对象的时候,“握握手”这个动作可以变成“拍拍头、拉拉勾、跺跺脚”等。学生可以跟老师做同样的动作,也可以变出自己的花样来。同时,在此游戏对话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特点,赏识他们。遇到胆怯而说不顺溜的同学,要帮助他、等待他;对思维活跃的同学,艺术地夸赞他;对不大吭声的孩子要理解他、鼓励他。这样,学生会增强自信心,会自觉地亲近你,会有兴趣和你继续合作。
教师设问不是为了问倒学生,而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他们求新求异的探索意识。比如在教学《这是什么》音乐课中,我抽出歌词“没有嘴它怎么说?没有腿它怎么走?”设计成两个疑惑点,故意考问学生,我让学生去寻找钟表的节奏,由于钟表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得到了学生热烈反应,他们或用嘴巴模仿钟表发出的声音,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或用肢体模仿钟表走动的形态,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真实花样百出。
我常常想,学音乐的孩子就像学走路的孩子,教师就是他的一根拐杖。刚开始是需要这根拐杖搀扶的,时间久了他们一定可以丢掉拐杖,而走得从容自信。在歌曲唱教中,我经常把钢琴说成是学生的拐杖,先让他们听钢琴唱,再让他们跟着钢琴唱,然后离开钢琴唱。久而久之,学生的听觉能力会提升,音准能力也会提高。
遇到学生对歌词记不清,音的高低也把握不住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动作来帮忙。比如“会走没有腿”与“会说没有嘴”容易混淆唱错,可以用右手代替脚在左手掌上有节奏地行走,再用手指着嘴巴来分清这两句。比如一高一低的两处“5 0 5 0 ︳5—︳”“2 0 2 0︳ 5 —︳”,有的孩子很容易把这两句音唱的一样高,这时侯,教师可以让学生打着手唱,也可以用肢体语音提示自己站立即高音,下蹲则为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