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欣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龙山小学,江西 抚州 331800)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更高的要求,就小学学生而言,这六年的时间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但现实是很多学校、很多老师,都以成绩、以分数片面地看待小学学生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本着探寻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这一宗旨,本文提出了小学数学生活化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生活化理念的提出和应用对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开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种理念,让数学的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知识。在学生的眼中变得更加生动亲切,因此,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够帮助学生去理解整合数学的知识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学习的感受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生活化理念的融入从这些方面都会有一定的促进。生活化的理念强调,数学的知识和实际的生活案例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们学会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和建构数学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生活。所以,这两者本身就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用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抽象思维水平的发展,更能够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所以,这是一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这种价值,并且积极的推进小学数学的生活化的教学工作。
本文的重点主要讨论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既然要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活化教学,如前所述,需要从教材入手深挖教材的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才能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
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生活方式对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独特价值,督促学生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探索有关的数学知识,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了解生活方式在学习中存在的价值,在这个情况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改变。教师既要加强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又要密切注意数学知识点与现实生活内容的结合,让学生对眼前的数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编写教案,完成备课过程中的教案,结合实例和数学课程知识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过程去探索知识,并且加深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在实施教学计划时,可以将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逐步加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思维。
生活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面。如果儿童的学习仅仅只停留在知识和认知上,是非常不够的,而具体来定义这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从上述教材分析来看,教材在设计时都紧密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设定生活化教学目标时要考虑教学对象认知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解决目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因此,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有足够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参与以及表达的环节,和相应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结合学生已经具有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情感出发,以学生喜欢的事物和活动开展教学。
既然是生活化教学,那么教学内容也必须要进行全面的、彻底的生活化设计。课程设计时选用话题要富有时代感,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多种技能综合培养。将课题与生活紧密结合,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级提高。
事物型生活化内容:所谓“事物型生活化”即教材将知识点与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总结抽象出相关的数学知识。如:一年级上册准备课中利用学生已经熟悉的周边事物,垃圾桶、旗杆、小树等抽象出数字 1 到10;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中利用多用途桥上行驶的车辆,让学生抽象出空间位置关系。事物型生活化教学的基础,是要求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在不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矛盾下,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成数学知识,而这也正符合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前运算阶段(2-7 岁)到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转化。
情景型生活化内容:所谓情景型生活化即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再现,呈现在教材中,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切身实际的融入到课堂,参与课堂,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知生活。
任务型生活化内容:所谓任务型生活化即给学生分发布置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任务,在交流和讨论中感悟、学习。任务型生活化多出现在教材的“做一做”部分,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做一做部分,以同学之间交流合形式,要学生各自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总之,教学生活化不仅能让学生对知识点记忆更深刻,从而明显提升学生数学成绩,还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提升。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而非一味地强调卷面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