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2020-12-08 13:45:45吴秀文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吴秀文

(河北省涿州市码头学校,河北 涿州 072759)

前言

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即同一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基础较弱的学生几乎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鉴于初中数学难度较大,使部分学生无法在高密度和快节奏的课堂上与教师的教学速度保持一致,这给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教师要上好初中数学这门课程,必须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使枯燥乏味、生硬难懂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在众多教学方法中,笔者认为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最佳,它能使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进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设定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鉴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靠直接兴趣而引发,因此,教师可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定生活情境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环境和教学内容入手,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进行九年级上册第23 章《旋转》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来播放关于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不断转动的电风扇叶片、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每时每刻均绕着钟表的中心转动、自行车轮子(前轮和后轮)均绕着中轴转动等。然后引出“电风扇正常工作时,叶片在做旋转运动,指出它的旋转中心”“当时针转到相同的时刻时,它转了多少度”“在自行车轮子转动时,前轮和后轮的大小和形状有无发生变化”等问题。学生在观察、发现及探究的过程中可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像变化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转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大了课堂容量,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能使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巧设课堂游戏,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考虑到部分数学基础较弱的初中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但大部分初中生的思维活动、表现欲望和合作精神方面均能较好的表现这些特点。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游戏,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在师生互动、学生间交流互动中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2]。但要注意的是,每一个游戏的开展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设计,掌握并抓住教学内容、游戏和生活的连接点。通过三者完美结合,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感知,增长学习技能。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13 章《轴对称》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课前准备若张纸牌,且每张纸牌上都写上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1 个)和非轴对称图形(1 个),如“课本”(轴对称)和“梳子”(非轴对称)等,课时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派代表上讲台参与游戏,每组代表又分为表演组和竞猜组,由其通过肢体动作表演或说出近义词给竞猜组同学猜,但不能说有关纸牌上其中的一个字。如表演组表演错误或是竞猜组说出“梳子”一词,则该张字牌作废。游戏设定时间为5 分钟,5 分钟后比较哪组猜对最多即为获胜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的课堂游戏不仅能培养学生筛选局部和整体信息的能力和锻炼与其他成员的沟通能力,通过与其他成员间的协作,使学生自主的融入数学信息的说和听的环境中去,从而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并学会灵活应用数学。

三、注重创新,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初中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落实。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思想,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更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激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创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加学习的信心。同时,可通过转换教师角色定位来增强学生学习学好数学信息,从学生学习的领导者,逐渐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同时,要注重激励机制,加强对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给学生们的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保护每一名学生的独创精神,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注意捕捉学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给数学基础较差、表达能力不强及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四、小结

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数学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来进行数学教学,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实现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三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