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

2020-12-08 13:45:45许蕊任超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许蕊 任超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一、大学生命教育内涵

生命观指的是人们对待生命诞生、成长、衰老这一整个过程的看法与态度,其中也包含了对生与死的理解。属于人生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性观念存在。生命观的发展会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科技、政治等发展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同时也对社会发展构成促进作用。面对近年来大学生各类安全事故频发的现实需求,高校急需结合当今社会整体环境特点,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以此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感知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的价值、欣赏生命的美好,在准确认知生命的过程中逐渐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明确人生未来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很好地结合了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巨大冲击和影响,满足了学生新时期发展的切实需求。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的情况有:“一是数量严重不足;二是专职教师较少;三是教学水平较低。”有的兼职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较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接受科学的生命教育。总体上,我国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师资基础较薄弱,有待加强。

(二)校园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薄弱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我国部分大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但课程不多。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没有形成系统,多数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或者以讲座的形式开展,这反映出大学的生命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完善,势必影响其教育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思想决定行为,对各项行动极具导向作用。为此,我们要想确保高校生命教育质量的提升,首先就必须从思想观念的革新上做起,结合生命教育特点,积极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第一,教师需要坚持奉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这一理念很好的贯彻落实到自身的日常教学中,关心学生、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此实现对学生自主、自强、自立意识的有效培育,引导学生个人内在潜力和价值的挖掘。这不仅仅是出于教育本质的要求,同时也主要源于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个人生命内涵、价值的教育。第二,教师要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从而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性格、兴趣、优势、特长等差异性,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生命教育规划,并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方式方法,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条件。

(二)优化教育顶层设计

教师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导者,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着生命教育实效性情况。为确保大学生各项生命教育活动的有序实施,教师需要积极优化教育顶层设计,以科学、完善的生命教学规划设计来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在对生命教育内涵、内容、特点进行充分考量的基础上,分别为学生设定生命知识学习目标、能力建设目标、情感价值升华目标。使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的生命教育过程中,逐渐探知生命教育的内涵、本质和价值,进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肩负起对为国家、民族、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感。其次,需要不断充实生命教育主体内容,通过生命相关知识教育、生死观培的引导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的综合开展,深化学生对生命的体会。最后,完善生命教育方式方法。生命教育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思政教育,相比较理论知识教育,生命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环境的影响力实现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三)完善校园生命教育课程设置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学校应将生命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安排专业的课程,挑选合适的教材,设置一定的课时、教师,发挥专业课堂的作用,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根据本地区或本校的特点,编写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开设生命教育特色课程、开展生命教育实践。学校开设相关考核课程,让学生重视生命教育课程,以积极良好的态度对待课程学习。教师通过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对教学进行反思,做好调整,从而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

2.与新媒体平台结合开展网络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除了可以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为主要教育阵地,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这种便捷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例如,可以提供生命教育网络课程,让学生有更加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生命课程的学习。此外,在这个微信“朋友圈”时代,学校可以开设官方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微信公众号,由专业团队根据学生需求推送相关的生命教育文章给大学生。此外,如今一些新的APP 很受年轻人喜爱,如抖音,开设官方账号,制作以生命教育主题的创意视频,宣传生命教育。

四、结束语

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活动,应该发挥好家庭、学校、社会的部分作用,又要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格局,发挥强大的教育合力,提高生命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