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重庆 40900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众多,且不同载体蕴含的教育价值也有较大的差异性。一般而言,适合语文课堂的载体是各种类型的文学经典、文学作品,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与传说。这些载体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文学知识,还蕴藏着先民良好的精神、道德品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基于教学任务合理渗透不同类型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的传统文化辅助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有许多种类,不同载体在不同语文教学活动中有不同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当引入多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当将这些文化的载体与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以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为例,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汉字的偏旁部首向学生渗透造字文化以及相应的历史。比如,在教学“贝”、“赚”、“资”、“贷”等任意一个字的时候,教师可以突出这些字的偏旁部首“贝”,然后基于“贝”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向学生渗透古代的钱币文化以及汉字构字文化[1]。如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识字教学的内容,并且让学生能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汉字的构字理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在这样的教学之后,当学生们今后的学习中发现具有相同特征的汉字时,也就能够更加轻易地猜测或者学习生字的音、形、意。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类型种类较多,包括说明文、现代诗歌、小说、古诗、文言文等,类似现代诗歌、小说等文章能够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古诗、文言文自身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因此,教师应当将优秀文化渗透进阅读教学中,提升智育与德育的教学有效性。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情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而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体会以及表现人物内心变化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挖掘课文本身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课文中的情感、思想感染学生。比如《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这三首古诗都蕴藏着古人的深沉爱国之情,在教学时,教师应当积极采取多种方式体现古诗中蕴藏的情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爱国、报国的优秀思想传统[2]。比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首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部分学生在学习完古诗之后,在翻译的基础上将古诗扩写成一篇叙事的小短文,以此向学生渗透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并锻炼学生表现人物内心的写作能力。
除理论教学任务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优质的主题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某个类型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并且,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应用能力,还能够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实践体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多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以适应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发展规律。比如,在中低年级,基于识字教学这一重点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择机开展书法比赛,以书法主题活动向学生渗透书法之美,并以此激发学生学写汉字、写好汉字的情感。再如,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古诗词开展“表演”主题活动,活动内容为选择一首学过或者没有学过的叙事诗,将诗歌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文,并自己补足细节,然后将翻译内容编排为简短的“课本剧”[3]。教师可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将古诗中的第一人称内容重新设计成为作者的心理、言语独白以及与妻子的互动。通过开展这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书法、古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以此培养学生的传承这些优秀文化的意识。
课外任务是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并且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进课外学习任务中,以此增加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思想能力。
课外阅读是小学课外学习任务的重点,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书目的方式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比如,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设计并制作《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读物,以这些读物提升学生的识字、学字的兴趣与能力。并且,在设计并制作这些读物时,教师应当将其中不合时代的内容剔除,或者给予针对性、正确性的解释。通过布置这样的课外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三字经》等读物中的内容渗透兄友弟恭等优秀的文化思想,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与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的各类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价值,并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渗透传统的优秀文化,将优化文化与阅读、写作等教学活动深度融合,开展各类传统优秀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并为学生布置合理的课外学习任务,以此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