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县第一小学,江西 赣州 341200)
在21 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要使古老的文化遗产成为祖国的未来,学校教师要取材提炼精华,拓展内涵,服务今昔,为人民教育事业闪耀光彩[1]。客家门匾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所以,本研究要求学校根据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情况,重新组织、提炼、扩大客家门匾传统的教育效用。
近年来,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和热情不断高涨。开始一个是,许多著名学者“相声”营造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许多学校、许多有志于复兴民族文化的见解都做了很好的尝试,通过在课堂上开设现代学校、优秀传统文化向不同学科的渗透研究、读书班、兴趣班和优秀传统文化复古班,在社会上大力普及优秀传统文化[2]。但总的来说,形式相对统一,范围相对狭窄,内容相对狭窄。它更多地关注文学和道德教育,而较少关注传统艺术教育的普及,同时为以后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开发教材。在学科渗透上有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着支离破碎、缺乏共同努力的问题。因此,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紧迫任务。
客家门匾上写着故事内容,先贤们的警语代代相传,后人受训。基于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性特点,小学生往往对外部事物都比较关注,特别就是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望和兴趣。所以,在小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点晴之笔”所入手,“点晴之笔”是什么呢?就是课堂氛围。一个良好氛围养成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教师的重要性,通过活跃课堂气氛,基于这一点,教师在设计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过程中应加入多一点新鲜的比较吸引人注意的内容或者是事物进去,这样一来的话,那么才能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真正的激发学生们的时应尽量保持趣味性。
例如,杨姓牌匾“清廉传家”讲述了东汉清官杨振木在晚上被金氏杀害的故事;刻在“三响传人”牌上的吴姓,讲述了周太王长子太伯三次放弃王位的故事为了实现他父亲的愿望。北宋四代傅尧玉的门板上的“金玉家声”碑文,是北宋四代重要官员,从未改变过张姓门上的“金剑刘芳”铭文,讲述了张九龄德行端正的故事,采取了一系列利国安民的措施,后来被唐玄宗奉为司徒。这些客家门牌的故事,成为赣南客家后裔廉政教育的丰富资源。这些故事在活跃课堂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德育方面的思考学习,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建立起一个最基本的“是非观”,而且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将故事变成活动,不同的小学生在历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身临其境”体验良好的素质教育的同时,锻炼了小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总结和深化课题,最好是培养“以身作则”的教学效果,以实现学生的不同方面。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导孩子发展自己的道德观,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会对他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道德品质决定了他的生活,但是,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儿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儿童进行人文原则方面的教育,导致了“高分低能”等等恶性现象的产生及普遍。众所周知,客家门匾习俗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在继承中原汉族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一般在民宅或部族宅邸的大门顶部画一个长方形的匾框,成语是选择能反映出主人与姓氏有关的想法的提示或文字写在上面。其中有的还配以书画艺术相结合的良好图案。所以,客家门匾故事可以运用到家庭德育方面教育的过程之中。
例如,“紫荆传芳”故事与《游子吟》的结合:“紫荆传芳”代表田姓,而“紫荆”则是田姓的堂名之一,这源于历史上的一个故事。“继天兴家谱之后,田震、田青、田广是田氏第28 代的祖先,在财产划分上尤为公平。你应该在屋前把紫荆树分成三部分,然后平分。谁知道什么时候树突然松掉了帽子。第二天,弟兄们叹了一口气:据说一棵树被分开了,就枯干了。你可以看到人不如树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再谈论财产的分配,于是,紫荆树又兴旺起来了。”教授同学们《游子吟》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古诗内容作为授课基础,将古诗中所饱含的丰富情感转化为可“触”的生活场景,让小学生们进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回忆,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爱”,理解“母亲”,真正地理解什么是正确的“爱”,“母爱”是多么地伟大,另外,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进一步教育孩子们如婚丧嫁娶、待人接物中的礼仪遵循,勤俭持家、入乡随俗的崇尚自然之道,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得大同理想……
小学的道德教育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渗透德育教育,使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既能接受德育文化教育,又能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性及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