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希望工程教师培训新趋向
——希望工程:一朵需要“从硬变软的云”

2020-12-08 15:55:21张晓杰
山西青年 2020年11期
关键词:网校原住民公益

张晓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团校,河南 郑州 450000

这些年来,我作为希望工程教师培训的志愿者,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一起,在北京、上海、云南普洱等地承办了“希望工程小学教师培训班”,以“集中培训”和“送教上门”两种培训方式,为全国欠发达地区乡村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除了学习之外,还为他们提供了观摩机会,比如如何建立电脑机房、开通网络拓宽备课查资料的渠道、参加视频教学等,让他们的授课能力和管理水平走上了破冰之旅。

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下的希望工程教师培训有了新的趋向:由原来的硬件建设向互联网时代下的软实力转变,即希望工程:“一朵需要从硬变软的云”具体理由如下:

一、“希望工程”不是老了,而是不断软化了

众所周知,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品牌都有它的生命周期,也就是它的延续时间。“希望工程”作为一个公益品牌,截至2019年9月,全国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捐款152.29亿元,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9.42万名,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1]。但近些年来,它在社会上的声音小了,于是,有人说它老了。但它真的老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我看来,“希望工程”不是老了,而是不断软化了,其内涵更加丰富了。

“希望工程”第一颗种子撒在大别山深处的冻土里,如今已长成了一片覆盖全国各个角落的浩渺森林。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89年到2005年,纯粹是硬件建设阶段,主要是建立希望小学,让大多数孩子有书读;第二个阶段,从2005年到2015年,是希望工程开始软化的阶段,开始了从硬件到软件的教育扶贫,对所资助的希望小学都进行升级,建设音乐教育、电脑教室、体育场以及培养师资等,让孩子更加全面地成长;第三阶段,从2015年开始至今,“互联网+”时代下的希望工程软化程度逐渐加深,是在希望小学建立“社区文化中心”和推行“微校计划”,让希望工程更加社区化和人性化[2]。

我也认为,希望工程软化的方向,不再是建校,不再是资助学生,而是由救助失学儿童转向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让他们的梦照亮现实。因为,希望工程的学生资助已经覆盖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教育阶段,对这些受助生的跟踪培养,如何激励他们成才,实现他们的梦想,从发起资助公益行动到培养受助者的公益意识和能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公益生态,这正是希望工程的本质和终极目的。

二、“同e课堂”是山区孩子最公平的成长空间

在希望工程中,为希望小学捐建“希望网校”是这项公益事业的一大创举。它不仅可以使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共享优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它是发展贫困山区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也是资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一种办法。

由此而衍生的“同e课堂”,就是给山区孩子一个最公平的成长空间。由公益组织牵头,在农村建立网校和多媒体教室,将发达城市里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远程方式输送到村小和教学点,让这些地方的孩子和老师都能享受到同一的教学资源,这也是解决不公平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小学生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注重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一般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巧及能用计算机解决常见问题和使用方法。”但是当前农村小学普遍缺少电脑教学设备,孩子们无法学习使用电脑。捐建“希望网校”与“同e课堂”,帮助乡村中小学提高计算机教学能力,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同e课堂”是专为1-12年级学生打造的中小学同步学习网站。从这里你可以同步学习到课堂知识,内容包括图片版电子教材、课后习题讲解、教材分析、同步试题练习、课件和教案等。它是由名校和名师精心编写而成,最终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陪伴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同e课堂”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城市里的优质教学资源传到了边远不发达地区。通过“同步课堂”,学生可以实现多方位学习的协同与互动,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督促,教师同样得到了减负和增效的目的,从而为希望工程增添了新的内涵。

为此,与“同e课堂”相呼应的“电教课堂”、“校讯通”、“梦想教室”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这些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当它走进边远地区的学校中,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乡村学校的面貌,诠释着“希望工程”的新型理念,从而促进了农村的进步。

但在我看来,这些捐建的“希望网校”和“同e课堂”是有效的,也是有益的,但也不容置疑,它更多的是区域性的,因而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云计算方兴未艾的当今时代,以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名义,为全国20195所希望小学及无数的村小及教学点建一个教学云平台,让乡村教学从地面走向云端,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3]。

三、以“数字原住民”教学适应希望新一代学习者

不必回避,数字化生存正在冲击和改变新一代学习者的认知和学习方式,“数字原住民”也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

人类在不断制造工具,但也被工具不断改造。近年来,“数字原住民”的提出,不仅引发了“网络环境下生存究竟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的思考,而且给如何适应这些“数字土著人”的教学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作为在互联网时代出生的“数字原住民”,他们生活在一个被电脑、视频游戏、智能手机等数字科技所包围的时代,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新的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而我们这些在网络时代之前成长起来的教学者,则被称作“数字移民”,但又承担了如何教育他们成长的重担。于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壁垒和鸿沟,催生了无数对立的矛盾和窘境[4]。

对于“数字原住民”来说,“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世界就是他们的生活。面对这些“数字土著人”,这之间无形而巨大的差异,让老一代教育者越来越感到莫名的无奈。为此,教学方式的改变必须适应这一批新一代的学习者。

希望工程也是如此。今天,当我们的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当我们生存方式发生变化,我们的教学方式也面临着系统性的变革,不能墨守成规,铁板一块。

但在我看来,接受希望工程救助的小孩虽然身处边远山区,但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推广普及,他们在思维方式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图像优先”、“屏幕阅读”、“连接主义”等,也就成了他们学习上的新能力和新习惯。

当今的教学方式如何适应这些“数字原住民”,如何适应这些新一代的学习者,关键的是要清楚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就是从大时代进入了小时代。所以,在这个小时代,一定要善于讲微课,其特点就是短,就是图,就是连接,并且,今天的课程设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强调能力的培养,包括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希望工程是一朵“从硬变软的云”,也是一朵最需要“从硬变软的云”。在云计算无孔不入、大行其道的今天,它的云化,它的变软,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互联网+”时代下的希望工程教师培训开辟新的路径,适应时代的步伐,而且坚定有力给希望工程这个公益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网校原住民公益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6期)2022-07-23 05:46:12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19:31:41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47期)2020-07-27 16:03:39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42期)2020-07-27 16:02:10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1期)2020-01-10 06:57:33
公益
华为应用市场全面接入沪江网校产品
留学(2018年15期)2018-04-17 09:06:44
“火种计划”启动 扶持小微网校
从原住民地权判例看澳大利亚原住民政策的变迁——从灭绝、同化到多元共存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