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视角下探究循序渐进原则的教育意义

2020-12-08 15:55:21雷一鸣
山西青年 2020年11期
关键词:美德婴儿时期

雷一鸣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概述

人格发展理论其实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有见解,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将人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腔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到12岁)、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长);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将儿童的认知分为了4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分别详尽地阐述了各阶段人的性格特征和所具备的能力。

埃尔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则是将人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婴儿前期(0-18个月)、婴儿后期(18个月-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2岁)、青少年期(12-18岁)、成年早期(18-30岁)、成年中期(30-60岁)、成年后期(60岁以后),具体地描述了每个时期人的发展任务以及存在危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分为以上八个阶段,是由遗传决定的。虽然说这些阶段产生的时间是由生物基础决定的,而又因为人成熟的过程中可能获得各种经验,但每一个阶段所存在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解决的正是环境这个因素决定的。正是基于这一因素,埃里克森就将理论的八个阶段称为人格发展阶段,而同弗洛伊德心理性欲阶段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相区别。

(一)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0-18个月)

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婴儿前期,此时,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是最主要的危机。如果能够顺利地解决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危机,那便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形成希望的美德;但如果不能,就会变得胆小懦弱。

(二)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18个月-3岁)

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婴儿后期,此时,自主与害羞将成为主要危机。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超过了害羞,那便可以使他们今后形成意志的美德;但如果不能,则会让孩子变得十分焦虑,会怀疑自己,经常会想自己是否能够做好事情,是否真的可以独立。

(三)主动对内疚的冲突(3-6岁)

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幼儿期,此时自主与内疚将成为主要危机。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养成孩子的主动性,那便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中无需内疚,而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但如果不能,则会让孩子变得自卑。

(四)勤奋对自卑的冲突(6到12岁)

这个阶段可以称为童年期,此时勤奋与自卑将成为主要危机。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养成孩子勤奋的品格,就能拥有一定处理事情的能力;但是如果无法养成,则会使孩子无能,无法独立解决问题。

(五)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12-18岁)

这个阶段可以称为青春期,此时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成为主要冲突。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培养孩子的同一性,对自己有着正确的认识,可以让孩子学会忠诚的美德;而如果不能,则孩子会形成无归属感,缺乏对他人的关爱意识。

(六)亲密对孤独的冲突(18-30岁)

这个阶段可以称作为成年早期,此时亲密与孤独则是一对主要的冲突矛盾。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培养与别人亲密交往的能力,就可以让人养成爱的美德;如果无法培养,则会可能使人孤僻、孤独的性格,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七)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30-60岁)

这个阶段可以称为成年中期,此时生育与自我关注则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形成了同一性,生活能够幸福,那么就会想要将此种环境传递给下一代,这便使上述矛盾中的生育占据主导地位,就会培养出关心的美德;但如若不能,就会使人产生自私自利的心态,只会关注自我,以自我为中心。

(八)自我完整与绝望期的冲突(60岁以后)

这个阶段亦可称为成年后期,此时,自我完整与绝望则是主要冲突。在这个阶段,如果当回顾一生时,感觉是充实的,那么可以说这个人是自我完整的,而不会陷入绝望,从而得到智慧的美德;但如果不是,则会使人陷入失望和无意义感当中。

二、循序渐进教育原则理论

(一)循序渐进原则定义

“循序渐进”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意思是:顺着次序逐步深入或提高,而应用在教学当中就应该是依照该学科的逻辑性以及认识的顺序进行,使学生掌握知识。而这种逻辑性和顺序性并不只是体现在学科内部,还体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即几个学科之间的衔接。

(二)循序渐进原则的教育意义

依据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一方面是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基本功,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是需要基础知识作为铺垫;而另一方面,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依据学生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计划,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教学,而不能使用同样的教法。

(三)实施循序渐进原则的策略

1.确立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原则的指导思想

纵观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引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无法科学地进行下去,而教师想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确立循序渐进的原则就是重要基础。对于处在学生时期的人来说,特别是基础教育学段,并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对很多知识只有着一时的热爱,并不会长时间专注其中。这样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呈反相关,也就是说年龄越小,专注的时间会越短,因此,这需要教师树立起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指引。

这种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婴儿时期针对孩子的兴趣点而进行开发相应的知识点;在幼儿时期则应当引导其主动探索感兴趣的知识,培养其主动求知的精神;童年时期,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小学阶段从此开始,此时应以趣味性高的游戏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努力学习应当学习的知识;而在青春期,也就是中学阶段,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够与孩子更加亲密地交流,则能让孩子更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跟随教师指引;而到了成年时期,人已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不需要教师的引导,便能自行学习需要的知识。

2.循序渐进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练习时间的把控

在人的学习过程当中,不仅仅只有接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练习,但是需要多长的时间进行练习就是比较难把控的,因此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把控好练习的时间。

在婴儿时期,作为家长应当顺着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将练习有意无意的融入引导当中,就像走路,小孩子无法自己练习,是由父母引导其进行;而在幼儿阶段,孩子接受学前教育,该阶段主要是接受知识,孩子这时候自主练习的能力比婴儿时期要好,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其进行练习;童年阶段,也就是在小学时期,孩子已经可以自主进行一定的练习了,教师可以根据孩子这个阶段的特点,布置作业,培养其勤奋的品格,逐渐独立处理事情;在中学时期的青少年阶段,孩子已经可以进行自主的练习了,接受新知识不需要很长时间,这时候所需要的就是孩子自己多练习来掌握所学知识;当人成年之后,就有了自学能力,相应的自主练习能力也很大的提升,可以通过自学和自主练习来学习知识。

3.重视循序渐进原则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在每个阶段应该培养的素质是不相同的,教师就必须依据循序渐进原则,分阶段培养每个人。比如说,在婴儿时期,我们应当培养孩子的希望和意志的品德,让孩子对今后的生活拥有希望,在做事情的时候,也能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在幼儿期,是需要让孩子能够有目的地做事情,而不是随心所欲;在童年期,培养的应当是孩子的勤奋品格,让孩子养成努力学习、工作的习惯;在青少年阶段,教师需要培养孩子忠诚的美德,养成其归属感,能够关爱他人;而成年之后,人逐渐走向成熟,这时候,需要养成关爱孩子的品格等,有了这些品格和能力,人在成年后期才能实现自我完整。

猜你喜欢
美德婴儿时期
婴儿为何睡得多
英语世界(2023年10期)2023-11-17 09:18:44
诚实是美德
黄河之声(2022年2期)2022-06-22 08:44:30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0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4
婴儿房
助人为乐是美德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