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娥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周庄校区,江苏 江阴 214423
传统的备课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参采用纸质稿的形式,进行导入、过渡、再进行讲练结合的预设与安排。这样的形式导致很多教师能抱着一个教案上遍所有班级。在越来越变化多端的学生面前,作为教师,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弊端形式,以全新的形式要求自己。
我认为,备好一节课,除了备教材,还要花更多的精力备学生、备方法。备学生其实就是学情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以及兴趣点的把握。在备学生知识层面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用到比较多的有阅读与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转换能力。掌握学生的能力就能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处理。哪些是应该略讲,甚至学生自学完成,哪些需要着重详解。根据学生理解新知识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学情分析后老师对备教材这个环节又要增加新的思考。在对纸质教材的充分利用基础上,老师还应该注重对丰富多彩的立体教材的深挖掘与延伸,提高学生的体验感与认知度。要根据不同的学情区分教学重难点,抓住知识特点与学生特点,进行知识点的精心设计与安排。
备方法主要指备教法。我认为适合数学的教学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发现法、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等。事实上教无定法,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完美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得以提升。
在平时的教学备课中也是以这样的方式要求自己。比如《角的概念推广》这一节课,因为概念性的内容较多,但相对较简单,学生较容易出现厌倦感。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主要从如何提高学生兴趣着手,从挖掘他们的主动性出发设计教学方案。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所任教的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单招班学生。有着中职生普遍的共性,年轻有朝气,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有较强的探知欲望,喜实践,轻理论,欠缺对问题的归纳与总结能力。所以,如何能将概念直观化,让学生乐于主动去理解和掌握概念,成为本次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本节课选自马复、王巧林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学生专业教材《数学》。本节内容是《三角函数》章节的第一节,是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个延伸和推广,主要是运用运动观点来定义角,即用角的始边和终边及旋转方向来定义任意角,完成知识的拓展。本节课起到一个铺垫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分2课时进行,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
1.要求学生掌握“旋转”:定义角的概念;
2.能正确作出一个已知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学):
1.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寻找数学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学):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2.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的良好品质;
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学生能力基础确立教学重点: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象限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作出一个已知角以及如何判断象限角与非象限角。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设计流程如下:
1.采用情境导入设疑提问,通过学生亲眼观摩、亲手探究引出主题;
2.采用布置任务,以小组协作探究的形式,完成学案与任务;
3.通过练习并分组完成来达到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并顺利解决的目的;
4.运用各种层次的评价,学生能检查纠正、巩固提升、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5.在总结设计时引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前准备:教师:道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学案准备
学生:根据学案预习本课相关内容、组内分工
创设情境:
观看北京奥运比赛中国队跳水与体操视频,询问讲解中出现的“转体720度”、“背转450度”表示什么?回忆初中角的定义,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节的课题。
探究任务分析:
任务一:快5分钟的手表,怎样把时间调准?分针转了多少度?
任务二:快1.25小时的手表,怎样把时间调准?分针转了多少度?
当分针旋转超过1周后,旋转的角度怎么计算?
引出“角的运算”,让学生学会计算旋转超过一周的角。
任务三:慢5分钟的手表,怎样把时间调准?分针转了多少度?
方向不同,怎样描述角的大小?
运用“运动”的思想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
带着问题“本节中角的概念得到了怎样的推广?”自学课本P126-127
完善旋转超过一周“角的运算”。(依据旋转方向将不足一周的角加上或减去若干个周角得到)
逐步深入:下列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 )
1.0°角是最小的角;
2.锐角一定小于90°;
3.小于90°的角一定是锐角;
4.不存在最大的角。
点评:角度的取值范围为一切实数。
及时测评:零角就是始边和终边重合的角吗?
点评:终边绕着角的顶点旋转时,可以形成任意大小的角。
自学课本P126-127,你会怎么使用尺与量角器作出任意角。
(1)150° (2)-45° (3) 90° (4)-180°
点评:关键是要分清旋转方向。
逐步深入:分别作出下列各角
(1)390° (2) 300° (3)750° (4)-480°
自学课本P127,学习象限角与非象限角的定义。
究一究:合作探究,理清思路
及时测评:(1)在直角坐标系中,角如何放置?
(2)象限角是如何判定的?
(3)非象限角是如何判定的?
(4)-270°是象限角还是非象限角?
练一练:学生完成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判断下列角是象限角还是非象限角,如果是象限角,判定它在第几象限。
(1)330° (2)-120° (3)-420° (4)720°
再究一究: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① 第一象限的角一定是锐角;
② 钝角一定是第二象限角;
③ 小于90°的角一定在第一象限;
④第二象限角一定大于第一象限角。
采用自评、组内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评价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点评,鼓励并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巩固内化,同时引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的方式,对本课的每一个知识点、技能点以及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评价总结,并于课堂最后引导学生完整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成功之处:
1.课题的引入
利用学生对图形与视频的新奇感激发学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2.及时评价
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及时有效的评价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3.协助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协助学习来解决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学习吃力的同学有更多学习的机会,学有余力的同学能更好的吃透概念。
4.重、难点的分化
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学概念、自主和探究的方式来突破的,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不足之处:
本次教学中可能会出现“时间控制难、学生探究不够深入、对学生指导和评价不够全面”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并解决。
在平时的每一节课的备课过程中我都要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入手,深入理解教材与学生,长此以往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总之,教学中最基本的环节其实就是备课。而“备好课”是教师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长期严格要求自己,每一节课都能在对学生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拓展教材,长线投入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