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0-12-08 13:45:45温翠平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温翠平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田头镇王坊小学,江西 赣州 342826)

朗读,就是发音清楚、声音响亮,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通过朗读,赋予书面文字新的生命,从而感染听者。所以,朗读在小学语文中要重点教学。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本文将以此问题为核心,从确保朗读时间、丰富朗读形式、创造朗读情境这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确保朗读时间,提高教学质量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即在砍柴前花时间磨好刀,砍柴时可以省力,最后砍到更多的柴。所以同理,花足够的时间在朗读上,最后自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合理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

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四年级《幸福是什么》课文时,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就需要确保学生的阅读时间,因为这篇课文比较长,写了三个孩子一起砌井、向不相识的小女孩请教幸福是什么,女孩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在十年过去后,三个男孩在实践中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女孩解释幸福是智慧的女儿。教师如果不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草草结束课堂朗读时间,容易使学生半知不解,更不能深刻体会到幸福是要靠劳动、靠履行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来获得。因此,确保朗读时间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读准生字生词,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 。

二、丰富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单一的模式,容易使朗读变得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应该丰富朗读形式,最好结合学生的年龄,变换不同的朗读形式。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保持课堂活跃,同时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1】。

1.创设角色法:对话较多、情趣浓厚的课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朗读。如三年级上册《字典公公有办法》这篇课文,教师指导学生去进行角色选择与朗读,A 同学是感叹号,B 同学是逗号,其他同学也有自己选的角色。选好后,把感情带入课文中,进行课文朗读,这样能与文中的角色共情,并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与欲望。最终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明白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也不要贬低别人。其次,认识标点符号的作用,学会正确使用。

2.比较法:可以对文章词语进行删减或是调整文章词语,不仅提起了学生的兴趣,更利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探究到课文隐藏的含义,同时让学生明白词字的选取对文章的重要性。如在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降落伞,让风带着它们去旅行,文章使用“轻轻”一词,写出了风很温柔,不是大风狂风,同时也让蒲公英妈妈放心。把“轻轻”删掉就让旅途的未知变得更多,使蒲公英妈妈的担心变多了。这个词还可以引发学生想到自己的妈妈,在学生们第一天迈进小学校门时,妈妈会担心孩子能不能适应新学校的生活,会很担心很挂念。利用比较法的方式,激发朗读兴趣是有很大好处的。

3.范读法:当需要激情引起学生趣味或学生没有朗读到位时使用。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三年级古诗《夜书所见》教学时,因为学生年纪较小,可能读不出诗人羁旅相思之情,所以需要范读。范读可以让学生们想象到诗人在萧瑟秋天的某个夜晚难眠,看着不远处篱笆间有孩子在捉蟋蟀,回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的一幅画面,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悲伤与难过。如此,学生可以进一步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自己的朗读能力也可得到提升。

总之,丰富朗读形式的原因是要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无论教师选择哪一种,只要是合理、有效并有益学生发展的,就是好的朗读形式。

三、创造朗读情境,促进情感表达

没有朗读情境,让学生重复朗读只能读准字词句,不能感悟到文章的真谛【2】,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创造与文章内容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让学生朗读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跟着北京夜晚的视频一起,根据情景的变换来朗读,当看到视频上出现长安街时,便有感情地读“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同时想象灯光闪烁,好似银河的画面;当看到故宫时,读“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在读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梅花魂》这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与配乐一起诵读,去体会外祖父热爱国家的情感和希望外孙女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与精神的愿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一直是关键任务,因为朗读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还是对文字的深度解析和表达。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了他们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其今后走向社会人际交往奠定良好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好好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