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与提升

2020-12-08 13:45:45李牧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李牧

(湖南省涟源市第一中学,湖南 涟源 417101)

一、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内涵

区域认知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种方法,更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高考,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或选考题,在提供的真实情境材料,往往贴近生活,联系区域,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涉及到空间定位、解读信息、运用知识、逻辑推理、迁移联系、文字表达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了“区域认知”的重要性。

区域认知以区域地理知识为依托,包括区域位置与分布、区域特征与成因、区域差异与联系、区域环境与发展等方面;区域认知方法是区域认知的手段与途径,一般强调区域观察、区域调查、区域比较和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区域认知能力是人们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区域问题的综合能力,表现为区域空间定位能力,区域地理因果分析与推力能力,区域预测、评价和优化能力等的综合运用;区域观念是区域认知过程中所秉持的地理思想,可以概括为空间观、人地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和因地制宜观。

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是现代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还是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具备区域认知能力的高中生能够从区域的角度出发,认识各种地理现象;能够在时间尺度上,从人文特征,自然特征等方面综合认识区域;能够将认识区域的方法应用到现实的区域分析决策当中,体现地理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真实状况

通过笔者本人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调查运用,学生主要问题表现是:

(一)区域地理认识不完整、缺乏深度,大洲、海洋、国家等大尺度地理单元都认识不足,小尺度地形单元区更是无从下手。

(二)死记硬背,缺乏对区域地理问题解决方案的深入探究,区域地理综合运用能力薄弱。

(三)区域地理分析方法缺乏有效提炼与迁移,缺乏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知识整合,不能深化理解区域地理相关知识。

(四)区域地理观念的培养没有受到重视,没有挖掘区域地理思想观念,教师引导与强化认图识图能力严重不足。

三、“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强化提升措施

“区域认知”是学好区域地理的前提条件,“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是教师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区域认知”策略的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笔者提出了以下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指导读图识图,依据经纬网判定位置,培养地理空间思维。

(二)正确认识区域认知能力,深化其提升意识。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区域地理学习兴趣。

(四)选择典型区域:大洲、代表地区(拉丁美洲)或美国的教学内容,展现区域的主要特征。

学生在地理区域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类不同的区域,包括气候区、地形单元区、自然带等,面对每一类区域类型,我们要注意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总结,抓住其中的规律,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学习中也更加自主,提升自身的区域认知意识。

(五)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

(六)提供有效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动机。

(七)多种区域差异比较,增强认识区域相互联系。

比较的方法更加直观地将地域差异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比较之中会对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比较的方式能够更加清晰化,对原有的地理知识和区域结构有强化认知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地理整体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的地理核心素养下,对于地理教师而言,我们通常会通过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区域内容和区域特征,进而提升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用区域认知来建构学生的地理思维,打造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