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
(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中学,甘肃 定西 748100)
引言: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印象还停留在死记硬背上,从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薄弱,且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通过分析目前历史课堂出现的种种现状,了解目前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与建议,再结合历史学习中爱国情怀的塑造,将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
历史作为中一门非常需要记背的科目,其难度较大,上课过程也较为枯燥沉闷,是很多学生的薄弱学习科目。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历史教学的方式较为单一,教育过于集中于课本,可以拓展与补充的知识非常少,并且大部分老师也将记背作为教学的第一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弱化了帮助学生理解的方面,将勾画重点作为课堂重点。这样的教育思想也潜移默化了学生,让学生觉得学好历史只能够靠死记硬背。但缺少理解会为记忆造成极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往往作为一堂课的绝对主导,在课堂当中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按照自己的教学节奏与标准进行教学。这样的缺点是在课堂当中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将记背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但是在课堂当中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自然而然就会下降。记背对于历史学习来说是重要的版块,但老师的工作不应该仅仅在于勾画重点,而是要帮助学生找到记背的方法与窍门,降低学生记背的难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做好记背的基础工作。更好的记背能力需要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学重点从勾画布置记背内容转变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且在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一定程度上为课堂增加更多活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打破认为历史学习很难的固定思维,重新认识历史学习,才能更好地接受历史学习。
爱国情怀的渗透来自于对历史学科人文性的深入挖掘,要在历史课堂中渗透爱国情怀,首先就要改变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改变历史学习的重点只在于记背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去展现历史文化事件背后的精神意义与带来的影响等,让学生改变对历史课程的原本印象,从而产生学习热情。爱国情怀是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塑造,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逐渐开始建立世界观,对事物都萌生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而爱国情怀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思想,通过历史学习了解我国的文化与发展,更能与爱国思想产生强烈共鸣。另一方面,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情怀,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挖掘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交流,帮助学生客观的、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并形成自己的思考与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为历史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一)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将我国历史与我国发展现状紧密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曾经的发展状况与如今繁荣昌盛的盛状,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信感。历史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铭记历史,更应该着眼于目前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励学生为我国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在学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时,老师可以为学生积极拓展书本之外的内容,例如公祭日的由来。公祭日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的同胞,老师可以为学生下载相关视频或图片,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进行播放,在观看过后,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我们为什么要设立公祭日?”“你从公祭日的设立中体会到了什么?”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交流。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学生介绍如今我国的外交形式与国际影响力,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从被入侵到如今在全球地位的整体变化。让学生从这些变化与现状之中思考,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爱国热情与民族认同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塑造。
(二)创设相关历史情境。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共情能力还较弱,且在历史学习中,教师对学生情感共鸣方面的引导较少,导致学生面对历史事件时难以产生自己的想法与理解。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场景,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书本内容,从而产生思考与共鸣。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时,老师可以尽可能地多搜集相关视频与资料,包括知名抗日英雄、爱国人士等,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的社会现状等,从多个角度为抗日战争胜利进行还原,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等了解到我国抗日战争的艰苦与磨难,感受到比书本更为直观的冲击,更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感受到和平生活的可贵。老师不仅要通过视频、图片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情景,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更加深入到历史课程的情景中,例如“你认识哪些有名的抗战人物?知道哪些事迹?”,老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为学生积极进行补充,让学生感受到这些人物的宝贵精神,更能建设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思想,在初中阶段,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与优秀的品质。初中历史课可以通过爱国情怀的渗透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改善历史教学现状中的一些消极情况,要将爱国情怀的渗透与历史课程质量提升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历史教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