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 马玉
(河北省机电工程技师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开展校企合作,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战略。本文探讨了校企合作如何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势,确保校企双方能够实现共赢。
中等职业学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市场需求,牢牢把握市场行业的发展方向。校企双方相互合作,实现产教融合,能够充分利用互融合作、资源共享、利益共用等,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贴近企业所需,为企业所用,也能促进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能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
与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说,能为企业储备人才,也能为企业的提供技术、改革的支持和必要条件,有效填充企业缺少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同时解决人才培养和人才质量的问题。企业借助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优势,利用学校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配置的教育场地,将企业的技术资源与学校的培育学生的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大大减少了企业的成本,使企业效益得到提高。
与企业进行校企融合,发挥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在与企业的密切接触过程中,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对人才需求市场的敏感度,在此基础上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转型升级。此外,借助企业与时俱进的理念和生产经营条件,学校能够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平、提高师生的技能水平,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企业对学校的物质、场地投资,可以让学校能仿真企业的生产环境,真正将课堂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中,能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教学能力和真正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此外,通过要求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技工人员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真正结合到实际中来,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教学与产业充分融合,互相支持和促进,进行改革创新,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深入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学校要建立省级和市级的重点品牌特色专业,进一步改革育人模式,在当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专业。例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大力推进建筑工程技术、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等国家“十三五”特色优势专业,努力构建市级“十三五”重点专业,推进学校品牌专业建设。学校要重点深化教育改革,打造区域产业集群,依托产学合作,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兴技术和现代服务技能。充分利用“互联网+”,集合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共同培育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现代技术人才。
以校企合作为出发点,建立校企合作联合会,由学校、企业各自派出管理人员进行育人的共管共建工作。管理团队成员组成层次要丰富,有结构,确保联合会能本着为学生着想的初衷,认真执行育人职责。联合会实行企业化,实行经济独立核算。建立校企教师和工作人员混合编制,仪器设备共享互用的制度、技术服务与专业教学互为补充的机制,着重从人力、设备、技术这三个关键因素入手,使企业能够充分加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避免校企合作学校“一头热”“负全责”的变相合作关系,脱离产教融合的运行平台,造成企业资源利用度不够等诸多问题。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建立的实训基地或者校企合作基地,要充分利用双轨制的优势,做好协同育人。学校以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企业以传授专业实训内容为主。实训内容的安排可以由校企双方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企业需求等共同确定,发挥企业的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的优势,联合学校开展课程教学和任务开发的工作。学校的教学可以采取“一课双师”的模式,即校企双方教师共同在课堂上,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以根据理论与实际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学,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不同时间段完成育人工作。实施双轨制度,利用优势资源,缩短培养优秀学生的周期。
当今的新时代带给了人们更多的新机遇,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渠道,要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共同探索协同育人机制,能够较好地解决学校培养的理论知识人才与社会、市场不接轨的问题。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方面需要国家从政治、法律等层面给予指导支持,另一方面,作为合作的主体,校企双方都应当自觉承担起育人的职责,学校改革传统办学的思维方式,实施改革创新,提升竞争力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积极参与到育人中来,与学校齐心合力,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育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