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梅 徐彤彤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体育舞蹈是源于国外的一种国际标准交际舞,其在国际上也属于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国标交际舞在国外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更是包含有摩登舞项群、拉丁舞项群以及项群下的多个舞种。如华尔兹、探戈、伦巴、恰恰、桑巴、斗牛舞等舞种都属于国标交际舞范畴。体育舞蹈由于是在西方文化下产生并发展而成的,因此其舞蹈文化具有西方宗教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典型特征,整体舞蹈风格张扬、奔放、富有激情,反映出了西方文化对自由的崇尚,极具感染力和情感张力。
体育舞蹈在我国属于舶来品,其与我国本土舞蹈具有较大差异,在文化上也有许多格格不入之处。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开放,体育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也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喜爱,已经在国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具体而言,根据国内对体育舞蹈的价值认知以及参与特征表现可以将体育舞蹈的本土化过程划分为交际娱乐、健身休闲以及多元化发展三个阶段。
从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看,其在我国本土化的进程已有一百多年。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桎梏无形中在阻碍着体育舞蹈的本土化。
首先,文化层面存在桎梏。由于体育舞蹈根植于外国文化,而外国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本身就存在极大冲突,所以我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舞蹈的本土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中庸谦和思想以及特有的传统审美都与体育舞蹈中的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无法将体育舞蹈热烈、奔放的感觉表现出来。
其次,国内体育舞蹈观念上的桎梏。体育舞蹈既是一种体育运动,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然而其中的文化内涵才是其舞蹈的精髓。但体育舞蹈引入国内后,国人更多注重的是舞蹈动作、竞技技术的研究与传播,而对体育舞蹈内涵的涉猎则较少,这就导致本土体育舞蹈只有形似而无神韵。此外,体育舞蹈本土化的过程中缺乏创新。人们对体育舞蹈的观念转变过慢,如过去的“ 北京平四”、“ 南京小拉舞”等长期占据民间体育舞蹈的主流。虽然一些中国文化元素如音乐、服饰等开始被融入体育舞蹈中,但也仅处于个人行为阶段,成体系的编创设计并未真正形成。
最后,舞蹈价值观方面的桎梏。体育舞蹈的多元化发展对其本土化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由此也产生了价值观上的分化与冲突。如竞技舞蹈发展迅猛,日渐规范,但健身性舞蹈与艺术性体育舞蹈则缺少完善、规范的发展体系。而这也为我国体育舞蹈本土化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
音乐是舞蹈的基本条件,因此要推进体育舞蹈在国内的本土化首先应从音乐着手。鉴于体育舞蹈引入国内的文化冲突,我们可以通过本土特色音乐的融入来创造出体育舞蹈的独有特色。如将我国传统音乐进行重新改编,使其既具有民族音乐特点,又具有国外音乐的力量与律动感。在这一方面,我国传统音乐《梁山伯和祝英台》和《十面埋伏》的改编就曾在国际舞台上引起世界体育舞蹈家们的广泛关注。此外,以我国《西部情歌》改编的拉丁舞背景音乐也在体育舞蹈中融入了藏文化气息,这些都是十分典型的成功案例。
在服饰上,我国不乏一些极具东方特色且又与体育舞蹈文化精髓相匹配的服饰,如旗袍和一些少数民族服饰等。这些服饰既符合东方审美,容易被国人舞蹈爱好者所接受,又能将独有的东方美通过体育舞蹈这种表现形式传播出去。同时,本土服饰在配合一些传统特色音乐的过程中也能够增强体育舞蹈的语言表现力,有利于国人在舞蹈中表达情感,烘托气氛,讲述剧情,从而使体育舞蹈真正的活起来。如经典拉丁舞曲目《别》中,女舞蹈演员的斜肩侧开叉长款旗袍将中国古典美与中国特有的热情奔放表达方式结合起来,再配合男舞者的西装服饰,为观众演绎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碰撞。这两种服饰的搭配,同时也将体育舞蹈《别》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所要讲述的故事清晰地传达给观众,使体育舞蹈超脱舞蹈动作本身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品。
体育舞蹈本土化可以通过融入中国传统剧目来使其具有故事性,从而使舞蹈拥有自己的灵魂。如在经过改编后的体育舞蹈曲目《红高粱》中,传统音乐、服饰以及故事通过体育舞蹈动作完美的串联在一起,在舞蹈的过程中将《红高粱》剧情完整的讲述出来,既保留有体育舞蹈的标准舞姿,又对其进行了合理的本土化演绎,使体育舞蹈本身得到了升华。可以说,将中国传统剧目中的剧情穿插到体育舞蹈表现中,可以利用体育舞蹈来讲述中国故事,从而充分彰显我国文化的包容性。
体育舞蹈的本土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因此我们应意识到本土音乐、服饰、剧目等自身在体育舞蹈方面的可塑性,并不断围绕这些中国元素进行创新,如此方能打破桎梏,推动国内体育舞蹈发展体系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