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

2020-12-08 13:45:45寇立艳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寇立艳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水田坝乡水田坝小学,湖北 宜昌 443605)

在小学教育阶段,我们城建的逻辑思维推理形式有:演绎归纳法、分析概括法、抽象理解法和对比分析法。针对不同的推理方式,教师要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采用不同的推理方式,提高学生的推理思维和能力,与旧知识接轨,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实现高效学习。

一、设计合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给课堂制造悬念,提高学生的探求欲望,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这也是我们通常增加师生之间互动的一种方式。利用问题不仅能够抓住主体,采用师生共同学习和探讨的方式,实现“教”与“学”的统一[1]。并且在教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抓住数学知识的要点,对学生进行颗粒启发和指导,通过对问题脉络的梳理,让学生掌握思考方向,并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和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克与千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拿出一些一个标有1 千克的大砝码,和一些相应克数的小砝码。对学生说明:大砝码是1 千克,小砝码有100 克、50 克和10 克的。让学生阅读材料后,根据等量关系1 千克=1000 克,推测出其他小砝码的克数。学生开始观察这些小砝码,然后纷纷提出自己的猜测。因为每个同学的看法不一样,所以所得到的答案也不相同。在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猜测出来的答案记录在黑板上。最好利用天平来证实学生判断。看谁推测的准确。当进行实验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课堂学生气氛也会变得更加浓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进行猜测,这本来就是一种推理过程。其推理依据就是等量关系1 千克=1000 克。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也是因为利用这个等量关系,来经常猜测的,正是因为学生有了相关的数学概念,学生才能够完成推理过程。

二、创设相关实验,理清推理脉络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有些学生可能因为这方面能力的不足,不能够有效展开思路,进行推理,这时候教师需要结合实验,来帮助学生理清推理脉络,建立更加系统的数学知识[2]。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依赖真实的情境,建立实验教学方式也是满足学生对课堂的要求,实现高效课堂的一种方式。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开展多种思维的推理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推理能力。对于数学教育,其推理过程有很多,利用实验推理,是建立在真实情境中的一种有效方式,不仅提高学生对数学推理的过程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不同看法[3]。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并对其概念有了认识之后,再给学生展示一些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个时候学生因为学习过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当学生拿到这些图形的时候,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到与三角形关联最大的图形,因为学生的思维不一样,当然学生给出的答案也不一样,教师这个时候要对每一种情况进行分析,不管是学生给出的答案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教师都要耐心听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想法。然后根据最后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就平行四边形展开实验,当学生发现两个正好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时候,那么这个推理结果就可以得出来了。即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的面积。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可以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S 三角形=长x 宽÷2 。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对比和推理,最后得出答案。以此顺利完成推理过程。

三、构建生活情境,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与我们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了提高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情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数学问题。这也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基于小学生思维能力普遍不足的情况,采用生活化教育,构建真实情境,避免设计一些需要运算的题型,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更直接的学习方式[4]。比如在学习《认识钱币》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真实购物的场景去分析,通过不同数值的钱币能买到不同价值的物品,我们可以推理出,钱币其实是具有真实价值的。且不同数值的钱币其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也是不同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钱币,比直接对照课本讲解,更能够让学生理解。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推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维的缜密性和严谨程度,缜密的思维不仅能够让学生思考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更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也是实现高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