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素养形成的课程改革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文化性及其实现

2020-12-08 13:45:45赵晓梅张庭宇刘怡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赵晓梅 张庭宇 刘怡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8)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语文课程由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中外文学欣赏组成,全院除艺术类专业之外开设应用文写作,艺术类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经管分院开设选修课中外文学欣赏。目前,全院虽然开设了语文课程,但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一、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客观因素

1.工科院校重专业轻人文。我院是工科院校,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生生源以及学生就业着想,更注重专业课的教学以及技能大赛,不重视人文学科。实际上要使学生能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人文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塑造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这才是立人之本,是成为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只会技术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匠人,人文素养才能扩大人的格局,使其成为有质有魂的人。

2.学生素质和生源素质使其产生厌学情绪。高职学生对象是应届、历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包括应届中专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合称“三校生”)。目前贵州省对高职院校实行自主招生,已经有超过60%的学生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职学习。这些学生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基础薄弱,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学情绪重,学习积极性不高。

3.手机游戏诱惑太大,自制力不够。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按学校进行分类,高职院校学生玩游戏者近七成,普通本科高校玩游戏者超五成。双一流高校玩游戏者超六成,而且不分男女。”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接受教育时要面临的重灾区,高职学生首当其冲。听不懂、不想听的学生就让网络游戏有机可乘了。

4.前途渺茫,社会歧视。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在过去的每个学段上都不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因此他们对未来是茫然的,不知所措的。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在进入大学无人管控的环境下,也就彻底“放松”下来,变得更加懒散了。对此,笔者进行了调查:“大多数的学生不想专升本,不想考公务员。”这样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不思进取,随波逐流。学校学风不好。另外,与基础教育的升学导向有关--中考、高考。我曾经听到清镇周边的中学在中考前动员时常说:“不努力学习,你们准备到东区还是西区(职教城)去?那就是把职校当作没有书读得学生的必然归宿。降低了对职业技能学习应有的重视与社会地位。当学生只能到职校读书时,就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了。

5.不被重视与赞美,喜欢与老师对着干。很多高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学习成绩不够优秀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与赞美。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逆反心理,喜欢与老师对着干,这也是其不爱学习的原因。

(二)主观因素

1.可塑性大。这群学生都处于从未成年跨入成年的重要阶段,三观尚未完全定型。愿意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在三观的形成上有较大的可塑性。

2.喜欢讨论,发表见解,小组合作以及很多的实践机会,不喜说教。所以教学方式一如中学阶段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学生不愿意接受。

3.学生以发散性思维为主,而不善于逻辑思维。

由于上述主、客观因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为将来的发展夯实基础的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一)提高写作与表达能力

语文是工具,应该运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小学是侧重于语言文字的语文,中学是侧重于文章文学的语文,那么大学语文学习应有所不同,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运用能力。所谓语文,“语”即口头语,“文”即书面语,所谓语文能力,是指能够规范准确而优雅地使用母语自由表达思想情感,解决实际问题的语言能力,如擅长运用书面语就是写作能力强,擅长运用口头语就是表达能力强。说写能力双强是语文能力培养的理想境界。众所周知,实用文写作是用于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时所使用的文种,学好应用文写作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毕业工作后都有实际用处。而且能够写好应用文,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小学基础上的高等母语教育,是一个以优秀文本和言语案例为要件,以探寻如何提高语文素养和语用能力为核心,学习人文文化知识而获得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中学语文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学科性质决定了这两门课程对于学生提高写作与表达能力都十分重要。虽然语文能力不是教出来的,但恰当的教学可以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审美能力与格局

中国的语文学习与西方母语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德国汉堡大学汉学家凡埃斯博士所说:“像英文系,或是意大利语系,这些国家的历史是在别的系里学的。而学习汉语则不同,汉语的学习可以同时学到中国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学、哲学、经济等,是一个整体,不能被分开来。”比如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国现代语文学科实际上包含语言知识、文字知识、文学文化等综合性学科,具有社会文化综合、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古往今来,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经典作品都是佳作,贯穿着人文教养和审美修辞的功能。语文学科总是以温馨审美的形式通过体现生命价值的阅读和写作,让人领悟人性的美好,展示个性化的浪漫色彩,体验创造的喜悦,激发出热爱生活的激情和创新的智慧,完善成长中的自我,安顿世俗喧嚣中的灵魂,从而不断增强自觉自信自强的勇气。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是人们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相互交流,加强协作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并不是当代的产物而是古已有之。古代商王没事必卜,《谏逐客书》、《祭十二郎文》、《陈情表》、《出师表》即是古代书信体散文,近代革命志士林觉民的《与妻书》,当代舍得酒业的广告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对联……它们都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是最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性的工具。它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有依依惜别的深情,也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仅是枯燥乏味的格式用语。它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打上了历史文化的烙印,典雅智慧充满人性的光辉。一个总结,一则广告,一条消息,看似无味,实则也是参与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方式:“它记录的是当下,但辐射的却是未来,是未来的人们了解今天的凭证。”有了这种意识,学生才有可能用心去记录去书写,才能激发他们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积极思考并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而不是到百度里面去复制粘贴。

(三)立德树人提高学院内涵建设

《大学语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文以载道。我们民族的先贤圣哲的思想无不借助语文积淀于经典著作之中,犹如人类灵魂的血液。语文教师就是通过圣贤美文潜移默化地浸润学子心灵,将优秀的文化基因注入青年的灵魂,所以通过《大学语文》课本进行语文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完成立德树人的最好途径。应用文原本就是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文书写作,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比如婚丧喜庆等礼俗的繁简,人际沟通的方式,人情的厚薄,政府的办事效率以及廉洁与否,工商业的水准,文明化的程度等。几乎可以说,从应用文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的总体体现。应用文写作从获取材料、布局谋篇到执笔表达,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人文精神,从应用文写作效果来看,它不仅让受众得到人文关怀,也传播人文理念,传承人类文化。正因为如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强调“技能性”的同时,能围绕“主体”和“应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知识内化为素质和能力的理念。不是单纯教给学生不同文种的格式和写法,而是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充分发挥智力状态里的各种能力,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通过语文的学习在学院形成良好学习风气,歌颂真、善、美,使学生形成正能量以克服自身的缺点,成为努力上进的人,为将来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速学院的发展,反过来促进自身的提高。

三、改进措施

(一)教师层面

1.还课堂给学生。这句口号虽然最早在中学提出,但我认为仍适用于大学课程。一则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更想展示自我。二则学生们对于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并不陌生。先说说应用文写作。从中学、职高过来的学生原本有部分就已经学过这门课程了,经过高考过来的学生从这两年的高考题转向实用,文体来看,在中学他们已经接触了实用文体。那么上课就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情景表演等方式分组开展活动,而不再采用任课教师满堂灌的方式教学。再说一下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大多数的篇目已经在中学有所接触,可以让学生围绕已经了解的内容先讲,教师进行一下延伸、拓展。总体上来说,让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到一个引导、督促和辅助的作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改进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设计。这部分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比如发通知和讨论可以在线上进行,面授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展示,这样就能避免理论讲授的枯燥乏味了。大学语文课程也可以同样安排,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另外,不管是大学语文还是应用文写作课程,可以借助新技术的运用,利用更为直观更为活跃的平台、软件,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注重有创意、个性化的教学设计,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人文素养。在这个个人主义盛行,读图开始盛行的时代,学生真正喜欢的是参与性的、趣味性的、便捷性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已经落伍了。

(二)学生层面

1.努力自律,增强自控力。比如按时上课、下课,交作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寻找机会考验自制力;多参加体育运动以培养意志品质,课程安排上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绪来选择上课内容。

2.学会运用网络咨询学习。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学习时代,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更为直观更为形象地学习获取知识。把手机当作工具而不是玩具,学会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

3.努力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高职学校普遍学风不好,都是大小筛子筛剩下的学生。没有理想信念。首先帮助他们树立目标,建立家国情怀。邀请校内老师、校外专家多角度、多方面开讲人文科普,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高职学生也会有想要好好读书的想法,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语文课程具体可以帮助学生发布读书任务,制定读书计划与职业规划。

(三)学校层面

1.建立更加完善的考核机制。学校对老师教学质量的监测系统很完善,但对学生学习质量掌握则很滞后。为保证生源尽量让学生过关,让学生感觉没有毕不了业的大学,不管怎么混我都能过关毕业,一届影响一届,导致学风不好,学生不思进取而沉迷游戏,考试作弊。只有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再也不能混了,他们才可能真正醒悟过来。实际上,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出台严格的考试制度,严格惩治倦怠的学生,相信这对于不爱学习的学生会有警醒作用。把一部分学业成绩差的还经常不到校上课的学生坚决开除,把该留级的学生留级。

2.引入考证和技能大赛。我院为提高内涵建设已经进行了五届金韵文化节,组织了演讲比赛和朗诵比赛,但只有少部分同学参加,多数人不感兴趣或能力不够不能参加。引进文科类的技能证书,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让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获得相关技能证书,增加就业砝码。

3.制度保障。激励学生进行专升本考试提升学历(不管是统招还是自考、函授),对在校期间考取本科毕业证书的给予一定奖励,比如成为评定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的条件之一,或者学校单列奖励。对考取本科的同学给予一次性奖励等,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