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

2020-12-08 13:45:45陈新江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陈新江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糜镇后张社区小学,山东 德州 253510)

数学思维指的是学生在参与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所产生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能促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灵活的思考与分析,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在开展教学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使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及本质进行深入挖掘,并增强其对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原则

(一)实际性原则

由于数学学科属性,小学生往往会感到数学知识抽象难懂,无法理解乃至产生抵触心理。数学家华罗就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在小学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要紧密结合生活实例,具体又生动,便于小学生理解的同时能够使他们感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就如六年级学生,急于提分而又只是一味地刷题,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只会越发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更加不愿面对数学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索,必须坚持实际性原则。

(二)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使然,必须用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其主动参与、深陷其中。趣味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话题设置,二是活动设置。话题的提出和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其次课堂的活动要设置的生动有趣,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不能只是教师一头热而学生丝毫不感兴趣,没有进步和提升。因此必须通过有趣的问题和活动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进来。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一)设置问题情境教学,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使学生更好地养成数学思维能力。虽然小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比较强烈,但受学习经验及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其在理解与接受数学知识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小学生实际特点的了解,设置形式多样、内容有趣的数学问题,使其在问题的引导下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实现自身数学思维的有效锻炼。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

现代主流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本质上是大脑活动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而且能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转变自我思维方法,进而产生浓厚的知识探究欲望,并学会从多个角度出发,实现思维广度及深度的拓展,最终实现智力的提升。

(三)课前导入,循循善诱

课前的导入过程,是一整节课能够如愿高效进行的基础,一定要详细规划。首先,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也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会激发求知欲,更加激发其主动学习。因此课前的导入可以以一个问题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其参与到课程中,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有对解决问题的渴望,才有对解决能力的提升,同时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贴合学生实际的。

(四)课堂落实,生动有趣

课堂落实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比如通过视频动画的演示、小组分组讨论、学生互相出题交换比分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首先小学生都爱看动画片,动画人物的讲解更便于他们的注意和理解。其次,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基础的数学知识积累,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自己的思考同时借助同伴的力量,在过程中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所在。最后,六年级的学生往往争强好胜不甘落人之后,可以通过交换出题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从而使他们更加努力并且主动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解决。

(五)课后总结,归纳提升

真相只有一个,答案也只有一个,但破案手段很多,解题方法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面临小升初的考试,许多教师往往会教给他们“提分宝典—解题套路和技巧”,只有遇到这类题就可以直接套用模板。不能否认总结规律也十分重要,但不能太过于肯定。只有一种套路往往会封杀学生的其他解题方法,限制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的同时,也会使他们丧失对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追求,这样对解题提分尚有风险,更无法起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因此课后要及时总结,肯定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总结: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得出,总之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抽象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教会每个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问题,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只有将知识和生活相结合,才能让大家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才可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