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璇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人口总数为424490 人,蒙古族占少数民族中的多数,约占总人口数的21.9%。喀左县小学阶段有民族学校15 所、附设民族班学校4 所,少数民族学生5723 人,双语教师217 人;初中阶段有民族初中3 所,附设民族班初中4 所,少数民族学生3959 人,双语教师245 人;高中阶段有民族高中2 所,少数民族学生3157 人,双语教师102 人。喀左县目前幼儿园接受双语教育人数为100%、小学生比例为98.25%、初中生为96.62%,高中生为92.40%。喀左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选用全国统编教材,高中阶段双语生采用“二类模式”,教学和参加高等学校选拔考试均为“二类语文”。2015 年高考民族学校双语生加分政策由10 分调整为5 分。
一是双语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师资力量薄弱,双语教学水平不高,存在部分蒙语教师发音不够准确、授课水平较低,达不到100%纯蒙语授课,缺少蒙语氛围;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只针对课本上蒙语知识进行讲授,对学生吸引力不足,例如讲解发音时仍是一字一跟读的模式,教学效果不佳;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教师很大一部分是60、70 后,虽然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年龄的限制,知识结构老化,接受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的难度相对较大,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通过调研发现,双语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而每次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极为单一,对于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提高不明显,从而无法提高双语教师自身教学素质。
二是蒙语文课程资料匮乏。喀左县中小学生双语教学模式的学生均使用东北三省蒙古语文教材和汉语文教材,课堂教学每学期只使用一本教材,没有相对应的课外习题,只能靠老师自己出模拟试卷。同时学生没有人手一本蒙语文字典,蒙语文参考书各个年级均未发行,教师缺少参考资料。
三是蒙语语言环境的持续恶化。民族语文在就业及日后工作生活中使用范围狭窄,导致双语生学习民族语文的动力不足,双语生的人数逐年下降,并呈加速下降趋势。现在喀左县蒙古语文专业工作者老龄化严重,加之蒙古语文专业人才就业难,没有几人愿意报考蒙古语文专业学校,后备力量严重不足。自高考政策改革以来,学生及其父母对于蒙古语的学习热情骤减,大多数人的态度是高考中无法加分从而放弃蒙古语的学习。在喀左县城内虽然98%店铺的牌匾都使用蒙汉双文,蒙文在上、汉文在下,蒙文在左、汉文在右,环形牌匾蒙文在外、汉文在内的规则制作。但是经过询问,每家店铺的店主并不能准确的读出自家蒙语店名,随机询问路人也表示不会读,语言环境的持续恶化,使得蒙语发展前景堪忧。
一是发挥政策指导优势,推动蒙语教育发展。宣传民族语言政策、法规是抓好蒙古语文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突破口。喀左县出台的《关于喀左县社会用文蒙汉文并用政治工作的意见》,保障和促进了蒙古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研究。但《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语文工作条例》却鲜为人知,无法为培养双语人才提供有力政策支撑。行使自治权,采取特殊举措,使相关政策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提高自治县的民族氛围。除了确立相关政策还要建立检查机制,蒙语委员会定期对《自治县自治条例》、《蒙古语文工作条例》、《民族教育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双语人才考核是否合格、各单位店铺牌匾用文是否规范,都要有专门的机关负责监督,让规范民族语言的使用深入人心。
二是营造蒙语使用氛围,助推民族教育发展。学习是使用的前提,使用是学习的必备条件,否则就无法全面推动蒙古语言的学习使用工作。现在喀左县的大多数青少年学习蒙古语是为了高考升学时的加分政策,在生活中基本不使用蒙古语交流,蒙古语变成了“书本上的语言”。针对这种情况要提高蒙语广播、电视和报纸的质量,增设蒙语会话节目、蒙古族文艺专题节目等,为蒙古语学习增添新的学习方式;成立蒙文图书阅览室,征集蒙文经典名著读后感,举办蒙文有奖征文等,让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可以有途径练习蒙古语,让他们意识到课堂内外的蒙古语并没有脱节。喀左县创新工作举措,成立了马头琴协会和蒙古象棋协会,通过活动,增加了用蒙语交流的机会,并且相应掌握蒙语文知识。现在全县人民基本上知道蒙古象棋用蒙语说是“喜塔尔”。春节张贴蒙文对联是喀左蒙古族传统习俗,过去以村落为单位,由会蒙文书法的人员撰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对蒙文春节对联的要求越来越高,只靠人工撰写的蒙文春节对联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县政府可以设立专款专项从内蒙古等地邮购蒙文春节对联,扩大张贴范围,推动群众学习使用蒙古语文文字的热情。
三是创新工作载体,推进语言工作的深入发展。“双六个一工程”是喀左县实施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第一个“六个一”即是:“建立一个蒙语角、开展一次民族文化周活动、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建立一支民族歌舞及民族乐器队、有一个民族特色展室”2。第二个“六个一”是:“力求每名蒙语文教师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蒙古语、每名蒙古语文教师都能参与一项以上蒙古族体育类活动、每名蒙古语文教师都有一项长期的科研课题、每名蒙古语文教师都能写一手漂亮的蒙文字、每名蒙古语文教师又应具备用蒙古语文写作的能力、每名蒙古语文教师都应通晓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双六个一”工程内含丰富,涵盖了民族文化、教育、体育、民族语言的学习、使用等诸多方面,应在全县各个单位推广,为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