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爱民
(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第一小学,辽宁 沈阳 110001)
通过对当下小学生阅读生态做一番考量,会发现一方面是儿童读物空前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500 家出版社或机构涉足儿童图书出版,每逢寒暑假,各地各级的阅读推荐书目详细而又夺人眼球;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对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教学倍感压力,是学生审美思辨、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明显不足。本文将围绕儿童文学阅读和语文素养提升的关系做一番分析,提出较有实操性的建议和主张。
儿童文学阅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天然地带着儿童本位教育思想和儿童文学理论基础。朱自强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一书中曾说:“对儿童的研究先于语文教育的研究,儿童研究是语文教育研究的原点和基石。”今天飞速发展和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样貌,给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考验,儿童或者童年的观念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不断得到新的建构,但笔者仍愿意采纳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既儿童的身心发展一方面遵循一定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同儿童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儿童要在未来成为更好的社会人,那么儿童的天性就要得到充分发展,才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个独立健全的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对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不仅要将儿童本位观树立于心,还要努力架构一种儿童文学和读写素养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将小学语文教育落到实处;反观,如果面对儿童文学阅读文本,没有一定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就容易缺乏识别和引领的眼光,儿童文学文本中很多特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就容易从眼前漏掉,从而让教育教学工作充满遗珠之憾。
我们的教育要让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各阶层人士非常痛心地发现,今天孩子们的心理似乎越来越脆弱了,极端伤害自己与他人的例子,让我们不断探问,孩子们到底怎么了?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在很多场合讲过列夫·托尔斯泰巨著《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想要自杀,最终什么力量让他决定活下来的例子,不是社会教化的理念,不是家族的期望,而是俄罗斯广袤的天空和美丽的大地。因此作为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主编之一,曹文轩教授多次强调儿童文学阅读的审美功能,要让孩子具备一双敏锐的能够发现美和感知美的眼睛,和让孩子在补习班中学习多少大语文常识,只有前者才是我们进行语文广泛涉猎的目的。小学教材中的课文,除了少量应用文,大部分是文学作品和说明性文章。但是从儿童文学的建构体系看,除了学习和掌握这种陈述性的语言,除了基本的表情达意,更要让学生通过儿童文学阅读,即更多阅读“美文”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眼光,从而在纷繁世界中练就一双“慧眼”。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读懂或接受村上春树和卡夫卡,却很难有心境走进莎士比亚或托尔斯泰这样文豪的世界了,因为教育和环境,无法为孩子们展现一种博大而思辨的世界和追求。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支脉,其基本艺术特征是审美和思想的载体,即唤醒阅读者的感受,启迪阅读者的思考。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人走向成熟最重要的标志,哲学和思辨,是一个人精神应该追求的高度。今天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极为脆弱,学生狭窄的生活空间放大了个人的小小不幸,文学广大而多元的世界,儿童文学对苦难的特殊表达,将为学生打开眼界,看向远方。学生多阅读一定可以从表面的故事逻辑,逐渐导向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世界观架构,从而在未来生活的延续中,终将拥有自己战胜一切的力量。
语言文字可以是一种工具,但绝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把语文学习唯工具论,指望用训练的方法让学生熟练操作和使用,其最大弊害就是忽视了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创造能力的发现和培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则儿童故事《我想说自己的词》,一年级的小学生观察天空和飞鸟,能想到的一定是“天空是纯洁的”“天空是蔚蓝色的”等等,生活中我们有这样一个小女生,她如果说,“我想说自己的词……”,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吗?教师能够接受“天空是温暖的”这样的描述吗,假如再有孩子说“天空是动荡的”“天空是忧伤的”,会使我们教育者感到惊喜甚至欢欣吗?当标准化的考试规范了答案的同时,也就将更多多元和创造性的语言排除在了答案之外,我们的教师在戴着镣铐(规范化)起舞(创造力)这种两难的选择中,要有坚持的勇气和智慧。在日常语文教育和写作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学会那些最重要和准确的表达,更要鼓励和培养他们创造“自己的词”。儿童文学阅读因为带着写作者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和独特创造,将能够激发起学生语言和创造的火花,将个体宝贵的灵感点燃,儿童文学的阅读契合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维度,塑造了孩子的情感体验模式,熔铸了孩子的语言质感,提升了孩子的综合语文素养,并将最终决定教育教化的高度和未来。
儿童文学的阅读不是功利性的阅读,不能以分数来考量其阅读效果。它指向的是语文基本素养的提升,是综合能力的发展。当我们面对孩子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时,要告诉孩子,阅读是我们更好学习知识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多阅读和少阅读的人将有本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