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小学数学开展

2020-12-08 13:45:45叶璐平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叶璐平

(浙江省嵊州市莲塘小学,浙江 嵊州 312400)

合作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由多名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和探究所进行的姿势学习方式。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合作学习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当中,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其中以小学数学的课堂应用最为突出。从小学数学知识角度来看,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能够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这可以让原本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真实,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由此得以提升。为了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实现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做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数学课堂当中的开展研究很有必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一、科学配置小组成员,做好趣味任务布置

科学的配置小组成员是小组合作学习教育模式开展的重要前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者与负责人,其必须要能够通过日常教学活动与学生之间的相处、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兴趣水平、性格特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最终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为他们搭配合理的搭档,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成员需要控制在3-5 人左右,太多容易乱,太少则无法体现合作的价值。另外,教师要尽量保证各合作小组之间学习能力的平衡性,因为各小组之间具有竞争性,只有保证学习能力的平衡,才能让具有积极效果的学习竞争产生更大的驱动力。

完成合作学习后,教师要为学生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因为小学生更喜欢具有趣味性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尽量做好对任务的趣味性布置,由此来达到最佳的探究兴趣激发效果。例如在进行《可能性》的教学导入时,我就为学生设计了“摸球游戏”。游戏中,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纸箱,里面有红、黄、蓝颜色小球各一个,各小组成员轮流进行摸球(摸完放回盒子中),并进行所摸出小球颜色的记录,看各小组能够在第几次摸出黄色小球。在游戏中,有的小组第一次就摸出了黄色小球,有的小组摸了五六次也没有摸出黄色小球,这让他们有些泄气,但又有些不甘。之后,我将该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思考并探究,为什么每个颜色只有一个且只有三个球的盒子中,有的学生五六次都摸不到黄色小球,趣味合作学习任务由此得以布置,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因为游戏而获得引导,这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带来了重要支持。

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开展互动合作学习

在完成合作任务布置后,数学课堂就进入到合作学习阶段,为了保证此阶段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自己不在对学生进行任何的指导,以避免对他们的合作学习思维和进度造成干扰,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进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时,我会来回观察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度,但并不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语言和行为指导。我发现有的小组成员的互动交流非常流畅,对多边形面积的探究学习效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有的小组互动交流较为不畅,大家都是自顾自地在研究和学习,这让合作学习失去了价值。我将这种现象予以记录,并准备将其作为接下来互动讨论环节的案例,由此来实现对各小组学生的指导。正当小组合作学习快要接近尾声时,有小组成员主动想我求助,尽管他们绞尽脑汁,但他们仍旧没有探究出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这让他们非常苦恼。针对这一问题,我建议他们用手中的七巧板去进行拼图游戏,着重观察七巧板拼组完成后,各板块之间的连接状态。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进一步进行了探究,最终发现了辅助线在计算多边形面积环节中的作用,他们的问题因此迎刃而解。

三、积极开展互动讨论,提升互动学习效果

互动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经验交流的机会,也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关键环节。通常情况下,我在小组合作学习后,都会为学生预留至少5 分钟的互动讨论时间,以确保他们能够与同学们进行充分且有效的互动交流。在学生互动讨论的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课堂训练来测试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并将自己在课堂巡视过程中所观察到的问题说出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并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我就将某一小组沟通不畅、各自为战的问题予以举例,并让他们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与他人的学习和配合来完成知识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最后,我会对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进行互动交流,让他们发现和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付出能够被教师所关注和认可,由此来实现对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为他们的数学学习进步带来助力,也为他们数学素养构建带来助力支持。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知识探究能力,这对于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负责人,其必须要进一步做好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全面了解,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保证学生可以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协作、互动,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由此来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的数学素养构建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