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明
(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中学,甘肃 定西 748100)
引言:近年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初中的学生在面对各方的压力,有学校老师、家长还有同学,在学校因为学习分数的压力,学生不得不只能专注于学生,对于不爱学习的学生,老师给予不认可的态度。在家庭内部,家长也过于唯分数论,没有及时地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初中的学生他们还在发展的阶段,不会学会自我排解这些烦劳,一旦过于压抑就容易滋生心理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排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显得尤为重要。
需求导向指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来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学生他们是发展的个人,有着自我独立能力,目前的大多数初中的学生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主要是要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来进行他们心理问题的沟通,根据他们反映出来的问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而且不同的学生他们面对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这样也同时反映出了需求的不一致。
(一)个人原因。一般说来,初中生的年龄在12-15 岁左右,正是成长的关键阶段,属于“青春期”阶段,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初中生,他们已经开始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具有青少年的思维批判性和独立性。同时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物质,备受家人疼爱,因此在应对挫折和困难面前稍有不足。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喜欢我行我素,具有个性化色彩,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长此以往会造成个人能力的缺失,逐步与人群疏远,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家庭的原因。初中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就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长对孩子都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得比较出彩,能够争取到一些面子。在这样的心态下,孩子们一旦没有满足家长的期望,就容易遭受家长的指责,时间越久,孩子和家人之间的鸿沟就会越拉越大,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加大的伤害,很容易导致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自我否定,不认可自己。
(三)学校的原因。初中的学生要面临着学校的升学率的压力,有着沉重的作业和负担,老师布置的任务多,频繁的考试,这些都会使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在学校,老师和学校的领导都只关心学生的分数,用分数来定义一个学生的全部,不重视学生其他层面的发展,太过于“唯分数”论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能力。对于学生不喜欢的学科,老师没有悉心地询问其原因,也没有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加剧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学生在学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无法切实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就容易导致心理积蓄问题,对心理造成伤害。
(一)普及积极向上的课程。目前在大多数初中教育中,还没有完全普及心理课程,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抓紧时间进行心理课程的普及,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应该有所选择,要注意积极向上的课程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校园文化理念,正确指导课程的实施和进行。在教学时,要结合相关积极教学内容的案例,向学生传达健康的教学内容,有助于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比如老师在进行新课课程开设之前,对学生的心理情况做调查,分析学生存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普及积极健康的心理课程,这样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评估积极的心理资源。在初中阶段,对于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要及时地采取措施,对他们的进行一定的咨询和辅导,了解他们目前的发展状况,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具体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建设。随着我国心理教学教育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有着相当完善的心理品质系统评估体系,所以相关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从多维的角度来构建学生的心理健康结构,利用一些较为精准的测量工具,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现状,从而提出更好的方法帮助他们。
(三)积极的心理咨询。通过展开积极的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主动性,培育他们内心的健康积极因素,不断完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高中的学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在此期间,学生会有很多消极和负面的情况,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以这就需要老师进行积极的沟通,尤其是通过心理咨询,最大程度地让学生知道自己是有用的,发现自我,以及有着无限的动力可以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在行动上也要引导学生,日常处理好和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加强双向沟通,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逐步在初中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初中阶段是他们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了解他们发展的动向,倾听他们的心声,是作为每位老师和家长所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只有心理健康,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学生的健康程度是家长和老师首要关心的,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创造有利的生活环境,帮助孩子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使他们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