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凰
(江西省南昌市湾里一中,江西 南昌 330004)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枯燥乏味,教师难以将晦涩的知识以风趣幽默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动画、音乐等形式授课,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的每篇文章都有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重点和难点,则需要教师精心备课。然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般在课程的中间段出现,这时的学生容易犯困或者注意力分散,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能会感到厌倦,所以教师需要应用多媒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中,既能够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转变为直观、生动的画面,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抓手,有效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提前了解,能促使学生主动发现与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合理设计课前预习视频,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系统地认识,在视频的干预下促进学生能更好地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从而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以《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为例,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可为学生展示“山景”“水景”“树景”“雪景”“水墨画”等图片,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预习目标;教师可向学生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课件为依据,自主展开对文章的预习,同时对自己感兴趣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注,以提前对这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以多媒体课件素材为基准,不仅能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路开展预习,还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系统的认识,最终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的特征,所以对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环境的创设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密切关注与探究教学内容,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那么,教师可以以多媒体为支撑,对语文教学环境进行优化,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利用形象、直观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迪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讲解《泊秦淮》这首诗时,这是诗人杜牧在夜泊秦淮时的触景感怀之作,全诗采用抒情、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寓情于景,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简洁精炼。为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悲凉意境,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由之产生的忧虑情怀有深刻体会。于是一开始,我先给学生播放了这首诗的朗读,让学生感知两个“笼”字的重音不同,停顿不同,以此为例掌握断句、重音等基础知识;再播放音乐,鼓励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朗读古诗,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亡国之悲。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让学生亲近古诗词,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
众所周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但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得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就要求教师想办法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多媒体技术有着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特点,不仅能把枯燥的知识转变为生动、有趣的立体形象,还能通过视频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一种持久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荒岛余生》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并没按“阅读一提问一回答—归纳”的常规教学方法进行,而是事先播放了影片《鲁滨孙漂流记》,让学生通过直观动感的电影画面感知鲁滨孙这个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人物身上所独具的积极向上、坚韧奋斗的精神。然后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是靠什么在绝境中生存下来的?如何看待鲁滨孙在逆境中的自我安慰?假如我们身处绝境,从鲁滨孙身上可以学到什么?由于有了影片的铺垫,当问题抛出后,不用教师多言,学生便纷纷展开讨论,竞相发言,课堂气氛活跃,瞬间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纷纷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这样,借助多媒体播放影片突破时空界限,给学生以新奇、醒目的感官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比传统的说教方式效果更为显著。
结论:总而言之,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推广,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接受了多媒体授课方式,并且不断推陈出新,让多媒体教学价值最大化。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教学而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并不是花哨的工具和炫技的手段,而是科技带给教育的红利,所以教师必须合理利用它,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