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赏识和信任提升德育效果

2020-12-08 13:45:45叶志勇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叶志勇

(广东省龙川县义都中学,广东 龙川 517300)

铃木镇一,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在长期的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发现,进步最快的孩子,往往是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一类。她观察到孩子从零开始,一点一滴的进步,始终伴随着父母欣赏得意的目光,伴随着不断地鼓励和赞赏,坚持不懈的帮助下,孩子进步的同时,也有了足够的自信与勇气。我们可以发现赏识是德育教育的捷径,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运用“赏识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给予尊重与关爱,感染学生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一个班主任,一个教师,往往面对着四五十个学生,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会带有情绪,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后进的学生戴有色眼镜,不仅不会给予鼓励,还会选择批评与嘲讽,甚至部分教师会讲出贬低的话。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斗志,但最终效果却与之相反,学生的自尊被伤害,他们认为教师不认可自己,进而产生抵触心理,加之青春叛逆期的影响,导致学生常出现负面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配合、不听话,甚至仇视教师。

因此,针对不听管教的学生,教师会以粗暴的体罚、谩骂、讥讽的方式予以处理,这将引起学生的抵触,从而不配合教师,导致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落实。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以爱去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从而发现自身的重要地位,积极履行自身义务,主动学习,并学会配合教师的管理,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除此之外,教师的班级管理过程中也应当尽可能保证爱的持续性,正如人赖以生存的水与空气一般,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并给予学生信任,经常与学生沟通,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总结其中的诱因,然后为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给学生以家的体验,并始终保持着快乐轻松的心情,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可能,还能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二、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之相信自我

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营造轻松愉快的集体氛围,很多时候,初中的学生他们缺少自由,对于未来所要面对的压力无所适从,甚至很难找寻正确的方向,也无法做好自我定位,基于此,教师就应当更多的鼓励学生、鞭策学生,带给学生更多的力量,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对于自我成长及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具学习动力,愿意主动学习。部分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将会发现其中有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甚至会自卑、自我放弃,这一过程中,也会面临其他同学的嘲讽,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这部分学生因缺乏动力、信心不足而转变了个性,甚至做出偏激的行为。譬如,很多时候教师在提出某个问题后,学生不敢发言、怯于表达自我,导致课堂氛围过于枯燥、乏味,从而削弱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诱因无疑是因为学生自信心不够,很难主动融入到教学氛围中,不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这样,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在发现这一情况后,将问题扼杀在襁褓之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以及不可或缺,经过自己的努力同样会取得良好的成绩。

三、讲究德育技巧,提高管理效率

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的落实,必须明确学生的个性特点,而后再总结及学习能力以及日常学习表现,可通过赏识教育的方式,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不立刻批评,而是要讲究智慧,利用技巧,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找寻自我成长的方向,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严格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第一,在批评的过程中,应当不伤害学生自尊,并讲明客观条件,掌握事件的前因后果,而后再进行教育引导,而非单纯的批评,给学生的心理造成阻碍,情况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对于学生的发展极其不利。比如,学生打架是较为常见的行为,教师在批评事件发起者时,需要就事论事,不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嘲讽学生,而是要给予更多的耐心与尊重,使学生意识到打架的行为是错误的,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日后不可二次出现此类行为。第二,利用赏识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赞许,提高学生的学习信息。第三,对事不对人,应当予以学生更多的关怀与疼爱。很多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都会发现由于年龄特征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产生矛盾,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不应当仅听从某个学生的一面之词,而是要全面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在明确矛盾的具体诱因后再分析问题究竟出现在哪,这样才利于解决矛盾与问题,同时也会帮助学生之间化解矛盾,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强化德育教育,首先给予双方学生更多的耐心与爱心,针对错误的一方,应当针对性的引导,明确学生心理及情绪上的变化,再告知学生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避免日后再出现类似的行为。而针对被伤害一方,教师则要加强安抚,对于未挑起事端的学生,需要予以表扬,告知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存在矛盾后应当与教师积极沟通,得到教师的帮助,才能尽快解决矛盾。这样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学生意识到教师的另一面,不仅仅有日常严肃、严谨的态度,也有和蔼可亲的个性,从而更加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配合、协作,确保班级管理工作高效落实。这样无疑会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助于日后的德育渗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思想道德素质,避免出现不文明的行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教师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德育工作的开展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建议从赏识与信任两个方面入手,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与尊重,提高学生的学习信息,从而提高德育渗透效果,增强学生的德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