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湖北省郧西县城关镇红庙小学,湖北 郧西 442600)
小学是素质教育的初始阶段,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不断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仅利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提高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视程度,通过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我国开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更为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符合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要求的【1】。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差,所以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是很高。而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到了很多需要计算的内容,比如一年级下册当中有《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年级课本当中有《表内乘法》《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等内容,这些都要求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如果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差的话就会影响到数学教学质量,而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需要学习数学,且后续的数学学习会越来越复杂,计算能力是一种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够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计算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只有对某事感兴趣才愿意做,所以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计算当中。首先,教师需要丰富计算教学的方式,为教学增添趣味性。①教师可以开展游戏教学,吸引学生。比如说,在学习《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一个“算25”的游戏,也就是让学生利用100 以内的数字通过加减等方式算出25 这个结果,比一比哪一组的学生算的又快又准确,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的兴趣,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2】。②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开展计算教学,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情境当中,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教师需要将计算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单纯进行数字计算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也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增强计算教学的生活性。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加法时,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生活情景,即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一瓶可乐3 元,一袋面包5 元,一斤水果12 元,那么小明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够将结果计算出来,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计算在生活中的价值。
良好的计算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如果学生存在审题不认真、书写错误等情况的话会影响到计算结果,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第一,需要让学生学会认真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计算题目,让学生在一两分钟之内进行审题,之后再挑选学生进行题意的讲解,看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若不正确需加以纠正。第二,需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可以多让学生练习如何列算式,如何书写数字,确保书写过程没有错误。第三,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通过验算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题意并及时发现计算中的错误,所以教师需要加强督促,让学生在计算之后进行验算,看两次计算结果是否一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笔算,也要提升学生的口算与估算能力。首先,需要让学生学会口算,这样可以提高笔算的效率。每次上课时,教师可以抽出5-10 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出几道口算题,按照座位让学生轮流进行口算【3】。当学生习惯这种模式之后,教师可以多出几道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算出答案,长时间下来学生的口算能力会有大幅度提升。其次,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明确估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利用估算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归纳总结,比如说可以一周总结一次。在一段时间当中,学生会完成大量的计算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分析学生的计算情况,看学生在哪一方面容易出错,对这一方面进行重点讲解。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每一次出错都要找到错误原因并将错题记录下来,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数学教师的长期坚持。数学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加强口算与估算训练、及时归纳总结,从而优化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