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青
(宁夏中卫市西台中学,宁夏 中卫 755000)
传统教学模式当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大多会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调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推行之后,更加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通过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能够引领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课堂提问设计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包括:其一,教师对课堂提问设计的重视度不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设计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大多比较随意,没有目的性,导致问题很难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1]。其二,课堂提问设计流于表面。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去理解语文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需要深入去研究教学内容,围绕着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但是当前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比较表面,内涵和深度不够,也很难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每一个科目的课时都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课堂提问效果最大化,就需要注重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加精准地做好课堂问题设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深入的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教学目标和主要的训练方向,结合这些,再去设计课堂问题[2]。最后,将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再次审核,思考问题的价值性与效果性,去除一些没有价值和不必要的问题,同时控制好课堂问题的难度,保证设计的问题能够顾及到所有层次的学生,让全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保证问题的实效性,课堂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升。
例如,在《伟大的悲剧》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悲剧的悲”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去思考悲剧悲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个悲剧是伟大的?通过问题引导,能够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更有条理地去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重点与难点,学生学习效率随之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提问的时机往往也会直接影响课堂提问效果。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的时候,还需要更加明确提问时机,抓住关键点进行课堂提问。一般来说,关键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文章思想和内容的关节点,包括提示文章重要观点的语句、揭示文章主题的语句等[3]。另一个是知识的难点,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地方。这些关键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关键处设计问题,一方面能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更好的突破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孔乙己》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习到众人哄笑时提问:“文章中有几处提到众人哄笑?不同的笑含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些人要嘲笑孔乙己?”通过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内容。当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地深入提问,类似“文章中那些人是生来就冷酷无情的吗?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现在的情况?”进一步的提问能够让学生去思考更深层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效率和阅读能力得到锻炼。
很多文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抓住这些矛盾点,通过矛盾来引入对立,再通过设计问题,将学生好奇心激发出来,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课堂问题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有的人》一课教学中,提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很多学生在阅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疑问,为什么作者会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呢?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矛盾点,在上面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文章中所说的“死了”“活着”到底是什么意思,同时思考现实生活中“死了却还活着”的人是什么养的人,活着的是什么?“活着已经死了”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人,死了的又是什么?通过问题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内涵。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还需更加重视课堂提问设计,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精准、科学、有效的问题,并且在文章的关键点和矛盾点设计问题,让课堂问题充分发挥出期作用与功效,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