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设策略

2020-12-08 13:45:45周果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周果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徐家店镇初级中学,山东 烟台 265100)

一、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合理分配学习小组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对学习小组进行合理化针对性分配,保证每名学生在小组之中都要发挥作用,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合作学习小组之中的重要地位,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序紧凑展开,充分保证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高效性。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牢牢掌握班级之中每一名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同时要对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进行初步了解,这样才能保证最科学的分配,提升小组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各个小组之间进行良性竞争。在教师进行分组时,要注意对学生的个性进行针对性搭配,让学生养成互导、互帮、互助的习惯,小组成员应当具有良好合作关系。同时,小组成员不宜过多,应当保持在4~6 人,小组内要明确组长,由组长进行管理与组织,成员之间进行充分探讨,同时组长要确定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分工工作。像专门记录小组活动的成员、专门搜集学习资料的成员、专门代表发言的成员等等,让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恰当地发挥自己的功效,避免小组内部出现无所事事、不清楚自己职务的成员产生。

比如,在教师教授“多边形”课程时,组长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进行合理分工,让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小组总结发言、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负责“多边形铺设地板”“瓷砖铺设”等内容、让一些比较内向且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学生进行课程内容与理论知识的搜集与整理。在这种良性小组分工合作之中,可以提高合作学习效率,保证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

二、进行合理引导

在建设合作学习小组之前,数学教师应当充分体现自身引导功效,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小组建设的目的,指引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帮助学生明确组内的建设与分工,保证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建设与均衡发展。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保证全过程积极进行引导,帮助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工作进行有效落实,并帮助小组成员积极动手与分析。与此同时,数学教师还需要牢牢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节奏,保证课堂氛围的良性发展。在小组学习时,教师还应当适时穿插理论知识,让学生用正确的认知与方向看待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还需要对合作学习小组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汇总,并整理出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的主要问题,积极调整教学内容,保证针对性教学。

比如,练习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但传统的初中数学习题练习仅仅存在于课后与章节中,学生极易产生抵抗厌烦心理,无法充分激发自身学习兴趣。同时,这种练习也无法满足全部同学需求,无法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数学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但是如若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各种类型与难易程度的题型都进行设计,无论何种学习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在题库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题,而通过由浅入深难度的学习,学生可以大幅提升自己并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小组中的主动学习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同时也需要合作学习小组的趣味建设。在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趣味建设时,教师可以引导各个小组开展课堂演讲与表演。

比如,在教师教授“全等图形”课程时,便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不同的图形。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小组学生进行研究,论证命题的正确性。在这种趣味小组活动的引领下,可以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打造数学高校课堂。

四、进行科学评价体系

建设科学的合作小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效果。在评价体系的推动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抱有认真的态度看待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在合作学习小组评价机制的带动下,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与良性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合作小组共同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评价机制必须要注重小组全过程评价,要围绕着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估,注重学生在评价体系中分值的提升,并要与测试成绩进行有效结合,保障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已然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道风景,作为教师,应当时刻扮演好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引导者的角色,选用科学评价、合理分组、适当引导等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进而落实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