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素养要求与对策

2020-12-08 13:45:45罗辉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罗辉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重庆 401220)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短短二十年间,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得以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宽、越来越广;传统的媒介如报纸、收音机、纸质杂志等已基本被网络传播平台替代;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微博、QQ、微信、抖音等,使人们在日常沟通和信息获取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信息的空前公开和光速传播,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给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如何应对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促使领导干部必须快速适应网络信息的变化,提升应对素养,娴熟掌握应对技巧,坦诚处理舆情压力,减少因网络疫情处理不力给工作带来的不良后果。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概述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中,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通过网络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的集合。

(二)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1.民众参与网络舆情积极

随着我国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通过网络表达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抨击时弊,声援某人某事。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信息平台就成为民众发声的最大平台,所有的这些声音通过网络的传播形成强大的网络舆情,并如潮水般席卷社会,对社会舆论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对政府管理者的政策制定和出台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网络舆情涉及面广

自媒体时代,网络充斥着各种不同的言论,涉及政治、民生、经济发展等话题。不同阶层、不同状况、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网民都能够自由发挥,怎么写、写什么往往是随意的、自发的,没有任何约束,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而在这些信息中,涉及面广,看似轻微的言论可能就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诱发蝴蝶效应,再经过广大网友的快速传播往往会引发不必要的认识偏差和错误。

3.网络舆情情绪传染性强

网络舆情又是个人情绪与群体情绪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网民现实生活的压力困惑会直接影响其网上言论的表达,网民的言论也可能会体现为情绪的宣泄。相同的情绪会相互传染,有过同样遭遇的网民会形成共识,并压制住理性客观的言论。因此,网络舆情反映的事件可能真实,但产生的结果与当初的目的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甚至引发有害舆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二、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一)应对舆情意识淡薄

时代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特别是80、90 后,乃至00 后的一代都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觉得自己和70 之前的前辈比较起来,自己的思维更活跃,参与社会事务的愿望更强烈,观察世界的方式、角度和立场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更渴望社会可以听到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想法。但受我国体制影响,目前在领导岗位的人群绝大部分以70 后为主,他们在接受和使用网络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不重视网络舆情的反应,认为网络意见形不成气候,翻不起大浪;往往一件事在网上已经舆情汹汹,网下主管部门却风平浪静,主管领导对网上舆情反应冷淡,直到事情发展到严重地步,才亡羊补牢,错失良机,为时晚矣,造成工作十分被动的局面。

(二)网络技能知识不足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平时忙于工作,疏于学习,除了简单的上网浏览信息外,并不善于用网络处理工作事务,也没有养成使用网络办公的习惯,更不会利用网络信息引导网络舆论等,所以无法从日常网络舆情中发现问题。一些部门虽然配置有网络信息员,但往往只注重于工作的宣传和部门信息的发布及维护,并没有形成一套应对网络舆情的体系,没有专业和固定的网络舆情引导人员。由于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对网络技术掌握的不足,就导致对网络民意重视不够,致使小事变大,放大事件后果。

(三)引导舆论能力不够

目前有很多领导干部从自身和分管的工作利益出发,在工作中喜欢报喜不报忧,对外公开的信息不够,对上瞒报信息,对内口径一致,整个信息传递途径阻塞。又自信于权利本身的威力,认为可以靠领导权威和部门权威来隐瞒和弱化一些信息,特别是对自身和分管部门不利的危机信息更是缺乏引导舆论的能力,近期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期间,武汉市红十字会在处置援助物资及分配方面管理混乱,红十字会的各级领导管理思路混乱,引导舆情能力不足;导致一方面医院抗疫物严重资缺乏,危及病人及医护人员的生命;一方面红十字会仓库的物资堆积如山,管理无序;瞬间将自己甩入到全国人民的网络舆论旋涡之中,最后落得湖北省的各级红十字会领导干部直接下课的结果。当然,我们不否认此次事件中武汉红十字会的管理确实存在问题,但在此疫情的紧急关头,在强大的网络舆论下,武汉红十字会的领导仍然无动于衷,不及时补正,挽回损失,造成对社会和人民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四)舆论沟通能力缺乏

领导干部普遍缺乏与群众的主动沟通似乎是目前官场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走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如何进一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也从上到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但仍然有部分领导干部没有从思想深处理解到群众路线的深意,自我阻断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特别与和网上反应舆情的群众交流。造成很多时候,网络舆情己形成热点,内部尚不知情;对网络舆情不敏感,对网络谣言没有及时澄清或删除;过度低估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低估了网民的力量和素质,没有将舆情应对工作放在政治高度认真对待。正面言论抓不住公众的兴奋点;形式过于八股,空话多于事实,虚话多于实话;与网络媒体沟通不畅、致使负面报道过多;网络舆情应对方式落后、在社会高速发展、公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依然采取堵、盖、封、压等不合时宜的短期措施应对,引起人民群众极大的反感。

三、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强化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意识

互联网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热点网络舆情事件来看,如果领导干部对互联网带来的问题和冲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应对不力,则会激化矛盾,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导致危机爆发,破坏政府部门的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因此,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应强化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意识,提升舆情应对素养。

在舆情阵地中,各类论坛平台至关重要。一方面,它是普通民众发声的强大平台,是网络舆情的最大聚集地,网友们可以把舆情推向另一个极端;但另一方面,它也是领导干部倾听民众声音、与民众进行交流的较为快捷方便的平台,收集民意、汇聚民智、解答民惑、引导舆情走向的一种新的方式。网络充斥着各种不同的言论,而在这些信息中,看似轻微的言论可能就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网络舆情的信息源广泛,认知能力差的某些民众就会极易受到谣言或虚假信息的蛊惑。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舆情素养,强化舆论预警和应对意识,防止舆情极端化。

(二)提高使用网络的基本技能

领导干部对互联网的使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打字办文、浏览网络信息等对网络的基础操作技能上,还应具备网上舆情信息的甄别能力、网上舆情的分析能力。要有善于利用网络获取和把握舆情信息、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利用网络与网民互动交流等各方面能力。例如可以通过熟练掌握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等此类监测软件,收集社情民意,把握舆情动态。当前网络舆情的发展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创新基础之上,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更新,载体功能性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主流网站新技术的应用,熟悉舆情传播的基本技能操作。

(三)学习提升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快几分钟就会有网民将相关舆情信息发到网上,十几分钟后就会有网站转载,随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把握网络舆情主导权的重点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方法上科学合理。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同时还应注重方式的合理合法、灵活多变。要以人为本,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关心网民的利益、不推卸责任;对网络舆情特別是热点舆情要迅速核査,快速公布,赢得话语主动权;要注重把应对网络舆情的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上;把化解问题的关键落在疏导上,不回避、不掩饰,以诚恳的态度、过硬的整改,获得公众的理解、有效化解危机;对个别媒体误解、捏造或恶意中伤引发的危机,要主动与媒体沟通,严正交涉,公布真相;对于一些尚不明朗的话题,认真观察细心研判,低调介入冷处理,必要时可制造话转移公众视线;灵活选择好应对角度,既要满足受众的需要,予以正面引导;又不能直接将矛头引向己方;灵活选择好恰当的时机,既要有利于舆情引导,又要有利于事件后续调査处理,要关注事前、事中、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不断发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及时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引导积极的舆论走向。

四、结论

当前世界格局扑朔迷离,特别是中美贸易战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下滑,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多元化,思想更为活跃,网络舆情更加的错综复杂,网络放大了网民的各种情绪;再加上2020 年初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带来的深远影响,社会各个阶层面对双重的冲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目前社会上压力释放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针对网络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诉求和意见,迫使我们各级部门和领导干部要加快健全和完善网络诉求表达机制的梳理和引导,要积极主动了解舆情态势和舆情应对的原则,多关注相关的舆情案例,提高自身的素养,避免舆情次生灾害,修复和提振政府形象。

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帮助媒体建立舆论平台,要学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建立舆情管理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管理的理念,在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中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社会监督等多种管理办法,要对舆论类型和群众特点进行分析,加大网络管理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工作不断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强大正能量。

总之,领导干部应坚持与时俱进,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深刻影响,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正视挑战,把网络舆情体作为洞察和引导社情民意的窗口来对待,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把控全局,开创网络新时代良好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