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源
(河北省隆化存瑞中学,河北 隆化 068150)
地理园是由人工建立起来能够进行部分观察、实习、练习和实验的综合性基地,是地理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园不但有利于地理专业的教学,而且可为学生提供开展第二课堂的场所。我校于2011 年底建成地理园,许多师生会来到地理园驻足欣赏、观察研究。地理园的建设为地理教学开辟天然的大课堂,我们借助地理园的各种地貌模型和实物,可以使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以及远在天涯海角的地理事物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到异地的地理事物和客观事物的实体,从而产生丰富的地理表象,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场所,从宏观上讲,它具有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校园美化等功能,可以把远方的地理物象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地理教学的直观性,还可进行有计划的持续观测,积累第一手资料,为农业生产服务,以及普及天文知识与进行环境教育等。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与封闭式教学相对立的新的教学模式。
心理学依据:对实践知识较为浅薄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教学,必须以心理、教育学理论做指导。
信息论依据:媒体是信息的载体,良好的媒体才能保证信息传递的高质量。
地理园在新课程观的视野下,可以发掘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原则(自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创新原则),改变地理课程资源单一性、呆板性、单向性,丰富我们的地理教学理论。
在讲“中国地形”时,先问几个简单的问题:在模型上指出你家乡的位置?它在什么地形区上?仔细看看中国地形可分几级阶梯?中国地势的总体特点?学生认真观察中国立体地形图。小组讨论后都能解决问题。进一步追问: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我国的陆上邻国?东部面临的海洋、海峡、岛屿和半岛?知识量较多,学生先小组讨论再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指导,从而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的位置,理解新疆的“三山夹两盆”……中国地形模型生动直观,教与学充满乐趣。
教师领学生到地理园。情境问题:等高线如何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让学生观察陡坡、缓坡、山峰、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地貌,思考等高线与山峰、山脊、山谷、陡坡、缓坡的关系,从而获取新知识(如陡坡等高线密,缓坡—等高线稀疏等)。学生先后实施识记、讨论、理解、分析和释疑。如等高线往内凹是什么地形?等高线向外凸是什么地形?等高线重叠又是什么地势特点?再在研讨中深入,逐步掌握等高线疏密和走向是展示怎样的地形变化;在获得各地形部位概念的同时识记和理解了其等高线表现方法。还进一步弄懂了“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含义。同时检验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深度,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和实验的能力。这就证实了地理园内教学完全有力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课题。“园内教学课‘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到具体’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说明中学地理园辅助教学还应继续发展下去”,中学地理园是有很大的生命力的。
除了小组讨论外,学生可以动手画一画。教师在等高线模型中用手指画出一条一条等高线,然后让学生俯视立体图,将等高线描在纸上。事实表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实际环境”通过动手获得的知识比起在课堂中通过从“间接到间接”的手段所获得的知识信度高。
高中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地理园中的山山水水,取之于大自然,其外表之美,足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不单能从“实体”领略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流水地貌、风蚀地貌、海蚀地貌等地貌特征,加强了记忆,还从它们的分布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如风蚀地貌多分布在内陆干旱区,冰川地貌多分布在高纬地区或高山上。这就大大缩短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距离。
地理园内教学效益要高,关键在于启迪思维,促进思考,使学生能自我设疑,向前探索,寻找规律,并养成勤思多思习惯,以发展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地理园教学,吸引学生,营造“乐学”环境。我们的地理园教学,多采用灵活而开放的教学方法,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压抑学生活跃思维的弊端,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以培养观察能力着眼。
在地理园上课,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地理园内的教学思路是: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成果展示——归纳总结,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对于后进生,教师应主动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信任、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后进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