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杰
(神华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0300)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发展过程中结构与分工也越来越细致化、系统化,要想合理组织企业经营活动,就需要由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否则会出现由于各部门组织协调不一致而影响企业运营,导致企业资源利用率下降,影响企业竞争力以及经营目标的达成[1]。由此可见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企业,其发展状况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2]。因此国有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系统,并充分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平稳发展。但是由于目前国有企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限制了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针对国企行政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推动国企进一步发展。
国有企业行政事务管理不但具有服务与保障的作用,同时具有组织与领导的作用。行政事务管理能够协调国有企业生产、资金周转以及经营活动,从而确保国有企业的持续经营。行政事务管理工作与国有企业的其他业务活动都存在较大的区别。若国有企业缺乏完善的行政管理系统,那么会由于无法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而导致国有企业无法有效运转,导致企业资源浪费。但是由于国有企业不但具有企业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公共性质,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相比,不但具有私营企业所具备的各种部门,同时还设置了党支部、团委会等党政机关,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政府性质,这是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最大差异[3]。
国有企业行政事务管理对于整个国企的运营都有直接影响,其主要管理范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管理范围是指人力资源、财务、办公以及行政等方面的事务管理,狭义管理范围则是指办公与行政事务管理,本次研究主要对国有企业狭义行政事务管理展开探讨。
国有企业行政事务管理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组织:行政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国企经营中所需要的生产要素进行统一规划,包括生产材料、人员、资金、设备及其他要素等,从而将国企各个部门紧密相连。2.协调:行政管理人员需要优化国企资源配置,让各部门分工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行政管理人员需要监控企业经营状况是否与预期目标相符合,及时发现各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奖惩,从而确保各环节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党政机关还需要了解国企员工的思想状况,从而合理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国企行政事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更好达成企业经营战略目标,而这就需要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层层分解达成[4]。目前国企经营战略目标是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提高国际竞争力,但是行政事务管理制度仍旧是采取传统管理制度,没有根据国企战略目标进行改革,也没有在现行的行政事务管理制度中找到突出国企战略目标的相关内容,管理计划的制定需要结合国企战略目标并与其保持一致,但是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国企在制定行政管理计划中没有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门与员工工作表现与国企战略目标没有通过行政事务管理相结合[5]。多数国企在设计行政事务管理体系时,没有从国企战略目标来设置相应的管理内容,导致行政事务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脱离[6]。另一方面是行政事务管理没有根据国企发展现状以及战略目标对管理计划进行调整。国企在不同时代中会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在新时代下国有企业战略目标需要根据市场经济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而行政事务管理工作也需要符合企业战略目标,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新时代国企要不断推动行政事务管理改革,确保国企战略目标的达成。
现代企业都强调团队合作与团队精神的树立,因为合理分工、相互帮助等行为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因此有效的绩效管理对于企业行政事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多数国企在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时只是简单设置了相应的量化指标,在达到相应标准中也只是使用简单的描述语句,例如“好”、“一般”、“差”等[7]。这就导致审核人员只能根据主观想法进行评价,很难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有效确定。同时考核人员由于存在情感以及偏好等主观因素,导致绩效考核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基础。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导致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办事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构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但是由于没有经过基层锻炼直接进入行政管理部门,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可能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对基层情况不了解从而无法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2.从基层员工中挑选后进入行政管理部门的员工,对基层工作状况以及国企发展状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是缺乏相应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3.旧体制下被分配到行政管理部门的员工,此类员工具有工作时间长的特点,虽然非常了解国企的发展状况,但是仍旧保持着传统的管理观念,导致工作效率下降;4.具有基层工作经验且具有扎实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员工,此类员工是国企行政事务管理需求的人才,能够胜任行政事务管理工作。但是此类员工相对较少,而绝大多数的行政管理人员都缺乏相应的基层工作经验与专业知识,加上管理部门没有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导致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从而影响了行政事务管理的开展[8]。
行政事务管理不仅仅是国企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国企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国企需要从战略角度出发,提高高层管理人员对行政事务管理的重视,强调行政事务管理对于确保国企内部平稳运行的作用,需要从战略角度思考如何通过行政事务管理来提高国企经营效率,并最终实现国企战略目标。行政事务管理在进行管理计划设计时,需要从国企战略目标出发,根据不同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围绕员工“如何推动国企战略目标实现”这一主题,设计出相应的管理计划。管理计划不仅仅包括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同时包括了如何实现国企战略目标这一内容。同时在行政事务管理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思考如何能够确保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企的发展,为国企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行政事务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需要国企各部门的共同参与,缺一不可。行政事务管理过程中需要确定国企的经营目标,并以加强国企内部建设为核心,加强行政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并在此期间灌输国企发展理念,根据国企经营状况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行政事务管理是管理人员与各部门就工作相关问题进行持续沟通的过程,因此需要贯穿于行政事务管理的整个流程。由于国企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工作,这就导致行政事务管理不能采取统一的方式方法对各部门进行管理,且不同时间各部门同一件工作也可能由于内外部环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行政管理部门与被管理部门之间进行持续沟通交流,才能够确保行政事务管理能够让双方都满意。持续沟通交流能够让各部门更好地支持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实现合理分工合作,从而达到提高国企经营效率的目标。
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能够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首先需要在绩效管理制度中贯彻公平公正原则,由于行政管理人员的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难度与实际成效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可能导致管理效果与预期目标产生偏差,如果按照最初制定的目标作为绩效考核依据,容易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因此需要根据行政管理工作的难度与成效,对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调整。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可以根据行政管理难度以及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级别并赋予相应的分值。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根据行政管理人员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校正,确保绩效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反映出行政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状况。同时还需要采取同事、本人、上级和下级等多角度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评价,从而避免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由于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而导致“不公平”情况的发生。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制度,通过相应的奖惩制度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工作效率高的行政管理人员给予物质、精神、晋升等方面的奖励;对于思想懈怠、工作效率低的行政管理人员则需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从而起到监督作用。
国企招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时,对于应届毕业生不能直接安排行政管理相关工作,需要先让其到基层进行锻炼,在基层锻炼过程中了解国企经营状况并掌握各部门的动态,从而为后续的行政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基础。同时需要从具有较好能力的基层工作人员中选拔优秀人才,并加强其行政管理相关知识培训,从而为其今后进入行政管理岗位奠定基础。此外,国企还需要加强行政管理部门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邀请高校教师、专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或者是派遣行政管理人员外出培训,从而提高行政管理部门员工的整体专业水平。最后鼓励员工自主参与国家相关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对于获取相关资质的员工可以集中报销考核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国企需要重视行政事务管理的监督,落实责任制,避免在发生行政管理问题后发生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并根据国企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完善行政事务管理制度。高层管理人员需要重视责任制的建立健全,在新时期下重视行政事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明确行政管理人员的权责以及管理范围,从而确保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也能够确保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充分行使自身的管理权力,为国企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由于目前国企内部行政机构存在过于集中的情况,限制了行政事务管理的开展,因此在新时代下需要优化国企内部行政机构,从而合理分权,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从而提高行政事务管理的效率。这样一来能够确保行政管理部门下达指令之后,各部门能够做出快速反应并按照指令进行调整。因此需要合理划分行政管理权力,确保行政事务管理权力的合理分配,从而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效果,约束行政事务管理行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务管理工作效率。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企业,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面临着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国企需要重视行政事务管理的改革,推动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建立完整的行政事务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国企内部运行效率,确保国企战略目标的达成,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