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智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引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媒体传播环境下人们观看影视节目的渠道更加多样[1]。同时,云平台、大数据、区块链及智能平台等应用普及,传统电视剧的放送形式、创编内容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在多屏时代中,电视剧创作工作依然应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为观众呈现有深度、具温度、入人心的精品之作。只有能够引发百姓情感共鸣,重视与观众的互动,使创作工作有“新”意,才能反应社会问题、培养文化意识或唤醒民族记忆。并且,电视剧创作应接地气、具有艺术性,才能获得观众喜爱,使影视作品在新时代彰显自身新价值。
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影视作品的传播载体、内容呈现、表现方式等均变得多样化。而电视剧作为文化表征,其也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形成[2]。并且,鉴于众观影行为新变化,使得电视剧创作更具开放性。故此,应重视对新技术的运用,重视受众观影感受,使电视剧创作积极承担新使命,为观众呈现具有艺术性、观赏性与思想性的优秀作品,以提升电视剧的口碑与收视,扩大品牌影响力。
以往人们观看电视剧,需要在特点的频道、时段,等待电视剧播放,每天固定1-2集的内容放送,使观众完全处于被动观看的位置。且我国的电视剧创作工作有着“长篇连续、分集叙事”的主要特点。而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网络剧更新更快,用户可通过iPad、PC 或智能手机等进行内容观看,这便赋予了用户更多的自主权。且其大部分源自IP 改变,篇幅长短更灵活,叙事方式也与之前的电视创作具有显著不同。这便需要电视剧创作工作加以优化、升级,突破以往的定式思维,使表达、与观众互动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应重视取材、价值导向,使电视剧创作具有深邃的内涵,具有艺术品格,紧跟融媒体传播的新潮流。
全媒体传播环境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向其发起了新的挑战——优质内容在各大网络平台、APP 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快速传播,使很多剧作者“一夜成名”;电视剧创作行业走向成熟,制作资金、优秀演员齐备,但是能够经受市场考验的好作品却屈指可数。为了制作富有吸引力电视剧,在创作过程中,应确保电视剧具有主流价值观、有意义,在具有思想性、审美性等基础上,还应使内容具有话题性,能够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省。可借助全媒体渠道进行数据搜集,以便明确电视剧创作题材,使选材贴近百姓民生。此外,应能够吸引青年群体的关注,可在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密切与民众的互动沟通,以超话、留言、选投等不同的方式,使影视剧创作具有时代性。
在电视剧创作过程中,运用高新信息技术,将进一步优化受众的观感体验。譬如:应重视对AI、VR、AR 等技术的运用,给用户多种观感刺激,使其进行沉浸式观影。并且,这样不仅有助于创作工作的开展,更将节省制作费用,让电视剧创作水平更精良。例如:近期较受关注的《三十而已》,很多拍摄都是在棚内完成的,但是清水红砖却带给人浓烈的上海风情,甚至钟晓芹家外面的车流、云朵等都如同真实的存在般。因此,可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助力电视剧创作的转型升级。
全媒体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视频网站开始涉猎影视剧创作,其作为“投资方”、“出品人”,会与一些优秀的影视制作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实现对产业的全链条开发,以期提升自身获利能力。但无论在何时,都需尊重对精品内容的制作,上至编剧、导演,下至演员都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敬畏之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抵制注水剧、粗制滥造。
只有具有工作反思意识,重视对观众的审美引领,补充工作短板,才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持续输出优质内容。从而,促进“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广传播”。故此,这便需要电视剧创作方重视选材工作,用电视剧讲好平凡人成就精彩、不懈奋斗的故事,体现民族品格,彰显民族力量,在影视作品中注入精神内核;呈现和打磨好的剧本,能够讲好国家、时代的发展故事,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重视培养中国审美、形成中国特色;应多渠道进行推广、宣传,找准与融媒体结合的发力点,促进创作工作的推陈出新,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
综上,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观看影视作品的渠道多元化、审美需求不断提升,电视剧创作也应提升自身标准,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够传递社会的正能量与好声音,对百姓形成积极正向的影响。从而,在虚、实之间的故事演绎中,既应重视对高新技术的运用,也应确保内容理性客观、精彩充实,具有敬畏之心,为百姓呈现制作精良、讲究品格、具有格调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