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一体化教法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20-12-08 13:45:45王海霞
魅力中国 2020年44期

王海霞

(左权县职业技术中学校,山西 晋中 032600)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特征

(一)综合性特征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主要涵盖了信息学科、电子学科、机械学科在内的多种专业性学科知识,由此致使其具有教学内容覆盖广泛的鲜明特征。因此专业相关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具备的综合性特征,在组织学生开展专业性内容实践学习前,坚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实行教学方案制定,并寻求恰当的时机加以开展,从而帮助学生在具备机电一体化基础课程知识的前提下,深化对于新学知识的印象,推动学生通过所学新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切实保障专业实训任务顺利开展。

(二)实用性特征

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实训活动为主体,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也因此具备了鲜明的实践性与实用性特征。传统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模式普遍是由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投放呈现机电设备的三维立体图像,以及播放相关设备的操作视频等手段加以完成,尽管此类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但因为仍然与学生开展实际设备操作训练存在差异,而无法促使所培育学生的实践素养满足招聘企业需求。

(三)拓展性特征

分析我国中职院校普遍所拥有的教学条件可知,大部分的中职院校由于受到场地和设备等因素的局限,不能够完全满足机电专业学生的实训课程开展需求。因此,机电专业教师在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时,常会结合本专业与其他交叉性学科之间内容的关联,进而借助并利用其他学科的实践机会和教学资源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内容开展综合安排。

二、理实一体化教法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项目驱动教学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时,为提升学生专业综合实力,教师可开展项目驱动教学策略,围绕专业教学内容设定相关项目,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发起项目研究学习,提高学生课程综合学习效果。在项目驱动教学工作开展时,为充分发挥出该教学策略优势,教师应当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学习活动中,如教师围绕机电一体化专业设计教学项目时,教师可邀请学生参与其中,听取学生的学习建议,进而保证项目教学的可行性。

(二)教学评价理实一体化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院校也比较重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掌握程度,而忽略实践课程对学生的重要作用,造成最终期末考核时只进行理论知识考核而忽略实践操作考核,通过这种考核机制无法选拔出出色的技术型人才,相反却助长了学生的懒惰心理,临近考试教学周的学生只需要努力复习教师所讲授的重点,便可以得到学生心仪的成绩,然而有些学习能力较差而动手能力出色的学生却被应试考试所埋没。所以学校应该改变考试类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期末考试的成绩,便可以选拔出优秀的技术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感到迷茫。比如在《电机及其应用》这一门课的结业考试中,教师不仅要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否掌握,还要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是否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而得到提升。所以教师需要期末考试的时候考核学生对电机的原理是否掌握,并且在平时的实践课程中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进行评分,将学生的理论课程的成绩和实践课程的成绩进行综合,给学生一个较为合理的期末成绩,并从中选拔出学生能力强并且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将其培养成出色的技术型人才。

(三)准确地分析教学对象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之前要对教学对象进行精准地分析,分析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未来就业环境等,之后根据情况设置教学时间,配备生动化的教学场景,将更多的知识点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缩短结构性知识点的课时。比如,在机电专业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接触到与制动或者启动相关的知识内容,所以在学时分配及内容安排上要做好精益求精。在这个思路的引导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进行: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地组合与分配。其次,要在设计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验证,并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说明,通过知识点,图画配置,以及图纸实操的方式,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补充。

结束语

中职院校在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通过组织开展形式的持续创新,实现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最终推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综合性人才的培育与进步,为我国机电行业的持续进步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