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与群众文化的联系与价值研究

2020-12-08 09:30李小华
魅力中国 2020年21期
关键词:非遗载体群众

李小华

(广东省惠州市沥林文化站,广东 惠州 516023)

我国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一些具备研究价值且亟待保护的则被纳入了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名录(以下简称“非遗”)。“非遗”的表现形式多样,有文学诗歌、文字、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节日、活动仪式等,它对一个民族、国家历史、精神、思维、价值、道德、审美的留存与叙述,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非遗”都面临着消亡的威胁。比如说在城市化的冲击之下,很多古建筑、古民居都存在毁弃、滥用和过度开发的问题。再加上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甚至已经消失,因此“非遗”的保护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热切关注的问题。就当前研究情况而言,“非遗”保护的主体归属,保护的手段研究都已经取得了相关进展,倒是如何使“非遗”以“活态”的生命形式得以在新环境中继续传承,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当前,我国各地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借助于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能够让“非遗”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与发展得以承继;另一方面,将“非遗”与群众文化相联系,甚至是融合发展,丰富了我国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加深了其文化内涵,有利于我国群众文化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因此探讨“非遗”与群众文化中的联系与价值体现,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极具现实意义。

一、“非遗”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要想让“非遗”借助群众文化活动这一载体,在新时代、新环境中以“活态”的生命形式存在、传承、发展,先要找出“非遗”与群众文化之间的联系。

(一)群众文化能够成为“非遗”的载体

“非遗”的“活态性”就在于其生命力,最核心的关键载体便是人。有人将满腹经典的老人比作一座“图书馆”,当老人逝去之时,便是图书馆倒塌之日。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不少古文字、音乐、技艺、民俗礼仪的消亡便是由于掌握它的老人的去世所引起。正因为如此,大家才普遍认为“非遗”的传承者便是这些掌握了特殊、关键技艺的少数人。但问题是,仅仅依靠这些少数人便能将“非遗”传承下去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不管是文字、音乐、技艺还是礼仪,没有了互动、使用与欣赏,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只不过是空洞的形式而已。即便是持有者本人,也会因此失去热情与动力,更谈不上发扬与承继。所以从广义上说,“非遗”的“传承者”并不能以个体论,而应该以群体来论。群众文化正是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艺术,恰恰满足了“非遗”传承主体的群体性要求。

(二)“非遗”与群众文化起源与发展基础相同

“非遗”是人类的文化传承,是数千年意识形态、智慧凝结的实存形态,是以生活化、艺术化的形式对社会变迁和时代精神进行记录、反映和再创造的过程,而我国的特色群众文化也是我国民族特色和生活习惯的展现,因此两者的起源与发展有着共同的基础。

(三)群众文化受到非遗的滋养

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审美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非遗”作为极具代表性,并且是比较成熟的文化,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时代性,能够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思路。另外“非遗”的表现形式较为灵活,与群众文化的贴合性和适应性较好,能够在群众文化的各个层次得到渗透,因此,比较容易被大众接受,起到滋养与促进的作用。

二、非遗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非遗”有着紧密联系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思想保障,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助力。但是,相较于物质而言,思想的渗透与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到群众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非遗”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比如利用我国传统佳节的特色活动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便是两者共建的代表之作。重阳节的登高,传递了“尊老、敬老”的道德观,端午节的赛龙舟、包粽子等群众文化活动唤起了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也对我国传统诗词文化进行了宣传。人们在参与传统节日活动时,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更得到了思想的熏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

(二)群众文化无法脱离“非遗”而独立存在

在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家实力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群众文化与“非遗”是助力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非遗”丰富的内涵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养分,而群众文化为“非遗”传承提供了载体,扩展了受众,两者发展式地融合,共同促进了我国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创新。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精髓所在。当前,我国群众文化与“非遗”已经建立了紧系的联系,同时“非遗”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价值体现,一方面与群众文化一起,共同助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另一方面它丰富的内涵为群众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养分,促进了它的发展与繁荣。

猜你喜欢
非遗载体群众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多让群众咧嘴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以葵园为载体构建英语开放的现代课堂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