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标准问题研究

2020-12-08 23:05陈文洋
时代人物 2020年35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入党考核

陈文洋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后备军,其发展与培养问题始终是高校党建的热点话题。巩固提升党员培养质量,抓好党员发展入口关,关键是要形成科学、有效、客观、可操作的学生党员发展标准。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展党员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各高校在坚持政治标准首位的前提下,要结合高校学生特点,明确学生党员发展的具体标准。探索建立合理科学可行的党员发展考核量化标准是落实中共中央“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十六字方针的有效措施[1],也是解决学生党员发展现实问题的客观要求。

学生党员发展标准存在的问题

学生党员发展标准模糊。目前有关学生党员发展的文件中,很少有对发展标准的具体规定。党章关于发展党员的条件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定性条件多而定量条件少,主观指标较多而客观指标较少[2]。由于高校学生人数多,党员队伍大,学生党支部往往以专业为标准划分,各专业具备自身的党员特点、支部风格。目前高校党组织制定的党员发展工作制度,主要着眼于党员发展工作程序的规范化问题,而对党员发展很少有统一标准,各支部以优中选优、综合优秀为原则,围绕学习成绩、服务次数、工作能力、党团评价等制定了符合本支部特色的发展细则,考量和侧重的标准不同,横向对比时仍存在分歧。

政治标准难以量化。诸多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考核都坚持以政治标准作为首要标准,一名合格的党员必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素养。思想政治考核是学生党员发展考察的核心,但思想考核又往往难以量化、可视化[3]。目前,大多数基层党支部都将政治标准与入党申请书、群众评价、理论党建知识相挂钩,目的是增强政治标准的可操作性,从而忽略了对入党动机、服务意识、自我约束意识及责任担当意识方面的考察,降低了政治考核门槛。

考核标准缺乏后期约束。研究学生党员发展标准问题的最终目的是建立适合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评价标准体系,而不是选择适合评价标准的学生。即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评价标准,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4]。面对当前学生入党程序不规范、入党材料存在后补甚至替写的现象、学生入党培养考察期间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现有的党员发展标准是否能真正筛选出完全合格的发展对象,是否能对学生党员的后期发展形成约束。

关于学生党员发展标准的几点思考

探索建立学生党员发展统一标准。为提高学生党员发展的标准化规范化,高校应在广泛征求基层党委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符合本校学生特点、具有党建工作特色的学生党员发展统一标准框架,并鼓励各基层党委在此框架下,探索构建以学院为单位,符合学院学生专业特点的发展考核细则,使各基层党支部在党员发展时能划齐“起跑线”,增强学院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党员发展的公平性。更重要的是,学院应以学生党员发展细则为培养导向,在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时就积极引导学生考核标准发展、完善、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尝试构建可操作的量化指标体系。构建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是提升考核公平性、规范性的重要手段。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最早产生于20 世纪 70 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提出,层次分析法既包括依靠主观经验的逻辑判断,又包含客观精确的计算推理,使决策过程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和科学性。引入层析分析法的原理,将发展党员过程中常见的思想品质标准、学习能力标准、工作能力标准、日常表现标准、群众评议标准进行细化,可进一步设计学生党员发展量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合理配置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并结合各自高校实际对各细化指标进行赋值计算,即可公平合理地筛选出优秀的发展对象。

形成学生党员发展考察长效机制。学生党员发展考核标准不应只起到严格党员发展入口关的作用,而应该成为学生党员的长期发展准则,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党员发展考核标准应与党支部党员年度考核标准相挂钩,前者应为后者提供依据,后者应在前者的基础上增设入党后考察指标,例如参与群众服务的质量、群众评价、参与支部活动的表现等,从而形成动态跟踪机制,并为完善制定党员发展考核标准提供参考。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仍然是学生党建的重要问题,应加强其研究深度与研究视域,不断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创新。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入党考核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憨娃入党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重温入党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