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8 年秋传播学专业研究生进修班,北京 100872
中医是指中华民族创造的、以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体系。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成型于春秋战国,沿革至今。中医主要是在中国本土的道教理论指导下,研究疾病诊断和防治的完整理论和实践,其中的阴阳、气血、经络、针灸等理论和实践已经在全世界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践行。
软实力是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概念,主要包括国家的文化以及社会制度等对自身发展有影响的多种因素总和。[2]具体来说,软实力内涵有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国家外交政策的正当性;制定国际准则的能力和引导能力等。伴随“中国热”的兴起,以及中医药被纳入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医疗系统,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蕴涵丰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中医药文化,从根本上决定了它必将成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主要支撑之一,也是中国国家品牌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传播是在国家、民族或其他跨国行为主体之间,开展的有目的的跨文化信息沟通与传递行为。与国家利益密切关联的国际传播,天然带有政治倾向性和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不管是广义国际传播(如首脑访问和国际性峰会)还是狭义国际传播(如开设外语传播音视频网站,向其他国家传播外语节目等)。
2019 年11 月17 日,韩国生物医学媒体《Biomedical review》报道,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贵阳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等8所中医院校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下设的世界医学院校名录(WDMS)除名。[3]消息瞬间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舆论风波,对中医国际传播造成巨大的公关危机。这也是2019 年初WHO 把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纳入世卫组织全球医学纲要之后,中医遭遇的最大的危机之一。
因为被世界医学院校名录(WDMS)除名,意味着中医不再是现代医学的一部分,中医院校毕业生不再有资格在海外考取西医医师执照。
网络上对此事件的舆论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一部分舆论认为,此举是对中华传统医学的歧视,是西方医学单方面学术偏见,甚至认为是对中医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重视和信任所采取的“反制措施”,目的是为了抑制中医传播。[4]而另一部分舆论则认为,中医和西医本就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其管理也应与西医完全平行,自成一派,一直以来中医就是西医的附庸,借此机会正好可以将中医完全独立出来,或许是有利于中医发展的一个大机遇。[5]
1.东方和西方在认知上完全不同,存在跨文化信息交流传播鸿沟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其中蕴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集中体现了中国唯一本土宗教——道教思想的特点和思考方式。比如一些重要概念:阴阳、魂魄、气血等,与西方解剖生理学完全找不到对应的标的物,中医药物君臣佐使配伍和西方药学底层的化学也建立不了任何对应关系。加上近代中国的衰落和西方强势话语的崛起,在西方主导的话语系统下,中医概念和理论很容易被污名化为巫术和玄学。
更有挑战性的是建立在古汉语基础之上的中医药理论和知识,在现代汉语语境下中国人理解已属不易,翻译成外语是难上加难。这种情况也导致东亚文化圈之外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无法理解中医药文化。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失语后果是,中国顶尖的中医药大学被除名等一系列危机事件发生。
2.缺乏权威的国际传播平台
在2004 年以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没有机构依托,主要靠华侨和中医爱好者自发开展。2004 年伴随孔子学院成立,一批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大学在海外建立了数所国际中医中心,这也帮助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建立了初步基础。
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以中医药传播为中心的国际传播平台,将其作为国家品牌和国家软实力组成部分的高度,进行统一建设,统筹开展传播活动。
事实上,在中医除名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和相关机构进行沟通的不是国家某部门某机构,而是几所被除名中医药大学的海外校友会。由此可见,在中医药领域,整个国家尚未设立专业、权威的机构。
3.缺乏国际传播标准
概念是建立理解和传播体系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对中医基本术语和概念不能准确定义和翻译,导致中医走向世界遭遇误解,以及更严重的失语。[6]中医药文化的翻译,虽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目前尚无权威部门组织开展规范翻译工作,相关从业人员要么是语言专家,要么是医学专家。无法打通两个行业的后果之一是中医在海外普遍性失语以及频繁遭遇国际传播挑战。[7]
做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前提是明确其在中国文化的基础地位。中医出现本次公关危机,根本原因是没有明确中医药文化的定位和价值,再加上积年累月管理不当导致。
一方面,中国大众虽然认可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从心底里却更愿意相信西医,觉得中医是“旧医”,“没有科学根据”,比较“玄乎”。这实际上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中医对于人们来说,远不如西医那样令人信服。
另外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近代以来中医长期以来都是以西医附庸的身份存在。中西医结合以西医为主导,医学相关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都由西医背景的人负责管理,这导致了在发源地中国,中医反而没有完整体系。这样的不当管理导致人们心中产生认知惯性,下意识地会认为“中医不能独立出来”,是“必须依附西医”的,“中医没有西医那样的地位”等。
做好中医国际传播,应首先在国内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宣传传播,特别是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上的独特作用,使中医走向千家万户,继而实现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改开以来,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领域拉近了差距。但是在软实力上,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2009 年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指导意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8]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惟一延续至今,综合古天文、植物学、病理学等综合系统。中医药文化凝聚着东方哲学智慧,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康养理念以及珍贵的实践经验,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也是世界性瑰宝。[9]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医药文化必将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阐释、建设和传播对提升国家软实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发展和传播。[10]
正如乔治·格伯纳所说,“一条新闻的效果的大小,远不如稳定传播的系列新闻重要。”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实现国际传播的目标,需要借助传统的电视、电台和报刊,也需要网络、社交媒体,特别是需要基于权威媒体的传播平台,高屋建瓴,把中医药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内容,结合当下流行的文化、体育、娱乐等话题,介绍给目标国家的受众,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虑到国际传播的特殊性,以及中医药文化的专业性,中医国际传播翻译体系的挑战必须要克服。传播要有效果,必须要面向受众,重在效果,要充分考虑普通受众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的权威部门,应组织中医药行业专家、国际传播专家以及语言学家组成攻关小组,基于中医的逻辑体系,对中医文化经典开展创造性翻译工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树立标准,奠定基础。[11]
(一)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把中医纳入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组成部分。
(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基础是,中国国内的传播,特别是,结合健康中国行动,从每个人做起,从小处做起。
(三)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在不同国家应采取不同策略,对症下药,久久为功。
(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应依托专业的国际传播平台,开设固定专栏,讲好中医故事。
(五)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应联合专业翻译机构,对专业名词进行规范,在传播中实现统一,避免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