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丽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中心医院麻醉科,辽宁 昌图 122599)
颈丛臂丛阻滞麻醉是一种常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方法。有效的麻醉可确保患者在精神上放松,并可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手术。然而,麻醉也会给患者带来一些刺激。一些患者还会因疼痛而出现精神紧张,血压升高和心率加速,导致麻醉不理想,需要采取有效的镇痛干预[1]。本研究将2016年8月-2018年11月锁骨骨折内固定患者7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实施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实施颈丛臂丛阻滞麻醉。比较2组效果;毒性反应、霍纳综合征、膈神经阻滞和喉返神经阻滞的发生率;麻醉前和术中血氧饱和度、平均心率HR以及平均动脉压MA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值、完成阻滞时间,分析了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的麻醉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将2016年8月-2018年11月锁骨骨折内固定患者7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组男性24例,女性15例;ASAI级/II级为14例/25例。年龄22-75岁,平均(54.16±2.27)岁。臂丛阻滞麻醉组男性23例,女性16例;ASAI级/II级为13例/26例。年龄21-79岁,平均(54.21±2.26)岁。2组一般资料相似。
2 麻醉方法:对照组实施臂丛阻滞麻醉,连接监护系统,并常规消毒皮肤,仰卧位,患者头偏向健侧,患侧上肢靠近胸部,穿刺锁骨上中点2cm,用7号注射器和患者皮肤之间45°角穿刺,沿着第1肋骨进行刺入,在患者有苏麻感之后,操作者充分固定穿刺针,一手回吸注射器,在无气体和无血液回流之后将20ml的浓度为2%利多卡因及浓度为1%罗哌卡因混合麻醉药物缓慢注入。观察组实施颈丛臂丛阻滞麻醉。连接监护系统,常规消毒皮肤,仰卧位,患者头偏向健侧,患侧上肢靠近胸部,臂丛阻滞麻醉和上述方法相同,在完成臂丛阻滞麻醉之后15分钟进行颈丛麻醉,穿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和颈外静脉交叉点,穿刺针在抵达C4横突之后将其回撤少许,并给予5ml2%利多卡因及浓度为1%罗哌卡因混合麻醉药物,同时将穿刺针退到颈丛筋膜之后再给予3ml2%利多卡因及浓度为1%罗哌卡因混合麻醉药物注入。
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效果;毒性反应、霍纳综合征、膈神经阻滞和喉返神经阻滞的发生率;麻醉前和术中血氧饱和度、平均心率HR以及平均动脉压MA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值、完成阻滞时间。显效:术中呼吸稳定,无痛,患者安静,无需其他镇痛和镇静药物辅助,顺利完成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有效:术中出现轻度疼痛,只需用少量镇痛和镇静药物;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效果=显效率+有效率[2]。
4 统计学方法:SPSS24.0统计,进行x2检验、t检验,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
5 结果
5.1 2组效果相比较:观察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的患者中,麻醉显效的有32例,麻醉有效的是17例,麻醉无效0例,麻醉总有效率是100%;对照组的患者中,麻醉显效的有17例,麻醉有效的是13例,麻醉无效9例,麻醉总有效率是76.92%。
5.2 干预前后血氧饱和度、平均心率HR以及平均动脉压MAP相比较:干预前2组血氧饱和度、平均心率HR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并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平均心率HR以及平均动脉压MAP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麻醉之前,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心率HR(次/min)、平均动脉压MAP(kPa)分别是(99.21±1.21)、(75.45±4.91)、(11.45±1.28),术中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心率HR(次/min)、平均动脉压MAP(kPa)分别是(97.56±1.25)、(73.21±3.21)、(10.24±1.50)。麻醉之前,对照组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心率HR(次/min)、平均动脉压MAP(kPa)分别是(99.24±1.21)、(75.69±4.56)、(11.46±1.28),术中对照组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心率HR(次/min)、平均动脉压MAP(kPa)分别是(87.46±1.21)、(65.89±3.11)、(9.2±1.01)。
5.3 2组毒性反应、霍纳综合征、膈神经阻滞和喉返神经阻滞的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毒性反应、霍纳综合征、膈神经阻滞和喉返神经阻滞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毒性反应、霍纳综合征、膈神经阻滞和喉返神经阻滞的发生率0%,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毒性反应、霍纳综合征、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分别有2例、2例、3例和3例,总发生率是10(25.64%)。
5.4 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值、完成阻滞时间比较: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值、完成阻滞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值、完成阻滞时间分别是(1.21±0.11)分和(17.12±1.11)分钟。对照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值、完成阻滞时间分别是(2.21±1.21)分和(23.21±1.21)分钟。
锁骨骨折在临床实践中更常见,锁骨骨折内固定的常用方法是臂丛神经阻滞或颈丛阻滞麻醉,但近期临床观察发现单纯颈丛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阻滞不足,有时需要使用镇痛镇静药物,因为双重优势,对于锁骨及其皮肤区域的颈丛和臂丛神经,可以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锁骨骨折单纯臂丛神经丛麻醉不能达到预期的麻醉效果,在锁骨骨折内固定中,患者的血压,心率和情绪是影响麻醉效果的主要因素[3]。通过颈丛臂丛阻滞麻醉,可减轻患者焦虑和疼痛,降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敏感性,消除组织损伤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觉,有效达到镇痛麻醉作用[4]。在锁骨骨折之后,局部可出现水肿,可影响药物弥散作用,且局部肿胀可导致解剖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异,从而导致麻醉定位和操作的难度增加。肩部锁骨骨折手术部位的皮肤同时受到臂丛和颈丛神经的支配作用,若单纯实施臂丛阻滞容易产生阻滞不完善的情况,而联合臂丛和颈丛麻醉阻滞可将锁骨、肩部和上肢所有感觉神经阻滞而避免单一阻滞的不良反应[5-7]。
作为一种长效酰胺局部麻醉剂,罗哌卡因的麻醉阻滞时间约为4-6小时。它可以满足大多数患者上肢手术麻醉的要求。然而,由于局部麻醉剂对神经的毒性作用,剂量的使用是有限的。部分患者术中麻醉不全,动作缓慢,阻滞时间短。利多卡因起效较快,肌肉松弛也较好,联合罗哌卡因用于麻醉效果确切。本研究中,将2016年8月-2018年11月锁骨骨折内固定患者7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臂丛阻滞麻醉组实施臂丛阻滞麻醉,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组实施颈丛臂丛阻滞麻醉。比较2组效果;毒性反应、霍纳综合征、膈神经阻滞和喉返神经阻滞的发生率;麻醉前和术中血氧饱和度、平均心率HR以及平均动脉压MA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值、完成阻滞时间,结果显示,观察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毒性反应、霍纳综合征、膈神经阻滞和喉返神经阻滞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平均心率HR以及平均动脉压MAP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值、完成阻滞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颈丛臂丛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中的效果确切,可提高麻醉效果,加速麻醉阻滞的完成,保持生命体征稳定和减少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