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延边供电公司,吉林 延吉 133000)
光伏发电一般处于分布式发电的模式,这一模式规模小并且建设周期以及建设占地较少,运作方式相对灵活。通过分布式的方式,可以将太阳能转变成电能,减少其它的方式发电而带来的污染情况,降低煤炭能源的消耗量,因此,这种电力经济方式在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社会飞速发展的现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煤炭传统能源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新能源的发展势头越来越高,其中属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最为广泛。根据电网工作经验对分布式光伏系统的经济效益的评价原则进行设定。针对不同的对象,经济效益的评价结果不同,需要将正负效益进行区分然后再合并统计,形成一种总的经济效益;正向经济效益的概念较为宏观,有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产生的效益,有光伏发电减少排放产生的效益;反向经济效益需要根据光伏发电的成本和系统备用容量的成本进行计算;应光伏接入导致的网损变化也是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之一,对经济效益进行计算时需要考虑到资金,从而达成价值的转换。
近年来,太阳能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成本显著降低,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领域。“十二五”时期,我国光伏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技术进步显著,光伏制造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前列。国务院于2013 年发布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价格、补贴、税收、并网等多个层面明确了光伏发电的政策框架,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支持光伏发电应用的政策措施,光伏发电行业在政府的鼓励之下迎来飞速发展的好时期。
在电能输送过程中,需要通过输配电线路的传输。而线损指的是在输配电线路中损失的能量。一般情况下线损的大小与输电线路的长度有关、与输电路径的阻塞状况有关。传统的集中发电模式,当电能从发电站经过输配电线路到达用户端时,会产生平均9.5%的电能损失。如果是用电高峰期,电能损失还会更高。而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会在靠近符合的地方安装发电设备,实际应用的输电线路长度得到缩短,输送电能产生的能量消耗大大减小,经济效益得到提升。根据大量的实际经验,线损的改变与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数量以及接入位置息息相关。即当用电需求增大时,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运行可以减少线损,而用电需求减小时,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运行会增加线损。也就是说,要想提升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必须要优化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方法。
在光伏发电方式开展发电工作的时候,要关注建设成本。大量的实践证明,光伏发电的成本要结合电价、装机成本、运营管理成本、当地的日照强度、贷款情况以及运营费用等等多个方面仔细分析研究,确定。装机成本是公司财务中的固定资产,一般由光伏组件、电缆成本、功率优化系统以及土地购置费用、施工与安装费用、功率优化系统等等多个方面构成。运营管理成本一般包括电站的维护费用以及管理费用。一般情况下这一部分仅仅需要总投入的3%左右。财务费用中作为主要的就是贷款产生的利息,这一部分费用的多少视情况而定。当地日照时间的长短也会对电站的产电量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实践中,由于光伏发电需要在屋顶上装机,因此对屋顶的承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也要综合屋顶的防水、加固等方面需要的资金。在实践中了解,如果想要提高屋顶的承载力,增加防水强度,基本上每一瓦电需要增加1 元的成本。资金内部收益也会因此而出现下降的情况。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环境效益指的是分布式光伏发电过程中因为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指的是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主要发电原料是太阳能,在发电过程中不会出现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粉尘、废渣、废水等污染物质。所以,分布式光伏发电可以有效降低排污量,提升对可持续能源的利用效率,可以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具有较大的环境效益。而环境效益的提升,也就意味着电力企业以及社会环保部门不必支出过多的费用进行环境保护,而这就表示经济效益的提升。
光伏发电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太阳能产业,大力扶持和推进光伏发电应用对优化中国的能源结构、安全、生态环境等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范围比较灵活和广泛,在城乡建筑、工业、农业、交通、公共设施等领域都有广阔应用前景。因此,在中国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稳步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