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凤丹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6)
本研究选取医院8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分组研究全面护理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如下。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8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与观察组(n=41)。对照组女14例,男27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9.76±5.68)岁,ABI(踝肱指数):0.12-0.65,平均ABI(0.39±0.11);观察组女15例,男26例,年龄52-85岁,平均年龄(70.76±5.82)岁,ABI:0.13-0.66,平均 ABI(0.38±0.11)。两组基本资料(年龄、ABI、性别)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纳入标准:均经MRA或CTA检查证实;行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承诺书。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合并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等。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保持病房环境干净卫生,定时通风;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进行常规足部护理及用药护理。
1.3.2 观察组
给予全面护理干预。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给予心理疏导。②戒烟:讲解吸烟的危害,监督患者戒烟[1]。③足部护理:指导患者穿松软、透气性好的鞋袜,保持患处皮肤干燥,注意足部保暖。④疼痛护理:对轻、中度疼痛患者,采用保暖、适当运动、下垂体位、抚摸、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对重度疼痛患者,适当给予药物镇痛,避免引起动脉痉挛。术后护理。①病情观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补充充足的血容量;观察切口情况,检查足背皮温。②患肢护理:患肢制动,以压迫器压迫穿刺点6-8h;妥善固定下肢留置导管,并保持通畅。③用药护理:术后常规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密切观察全身皮肤黏膜、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牙龈有无出血征象。
①对比两组护理前后下肢周径(髌上10cm、膝下10cm、踝上10cm)。②护理前后以数字等级评定量表评分评估两组疼痛程度,0-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高。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0-100分,分值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④对比两组护理后下肢功能情况(恢复术前水平、足下垂、截肢)。
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后髌上10cm、膝下10cm、踝上10cm周径小于护理前,且小于对照组(P< 0.05)。
护理前两组数字等级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数字等级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3.96±5.89)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89±5.58)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14.150,P=0.000)。
两组护理后足下垂、截肢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恢复术前水平率高于对照组(P<0.05)。
临床常通过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改善下肢血供,降低截肢风险。有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促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2]。本研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中采用全面护理,结果显示,对照组护理前后下肢周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后下肢周径小于护理前,且小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数字等级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后恢复术前水平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全面护理利于缓解下肢肿胀,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促进功能恢复。分析其原因在于,通过心理护理,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此外,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全面护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综上可知,全面护理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利于功能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