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护理方案在综合医院中医科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

2020-12-08 14:18钟燕月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51期
关键词:中医科情志康复

钟燕月

(贵港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西 贵港 537100)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医护理方案在全国中医医疗机构被广泛应用[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创新中医护理工作模式,注重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在生活起居、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情志调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方面提供个体化中医护理服务。中医护理起步较晚,在制度与培训体系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2]。本文对中医护理方案在综合医院中的应用优势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疼痛与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4月~2020年4月我院中医科收治的200例住院患者纳入本次的研究,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3~67岁,平均(38.5±5.4)岁;观察组中男57、女43例,年龄22~68岁,平均(38.8±5.7)岁。两组患者的组间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均为住院治疗的患者;(2)知情且自愿接受本次护理方案。

排除标准:(1)依从性较差或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2)存在精神或智力障碍等无法沟通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包括沟通交流、日常生活护理、健康教育、用药及康复护理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1)饮食护理:从患者症状、体征、阴阳、表里、虚实以及寒热等方面系统评判,辨证配膳。食物在中医方面,其“味”可分为甘、苦、辛、酸、咸,而“性”分为寒、凉、温、热,因此,对于不同疾病的患者,或者同一疾病不同的症型,选择对应症型的食物,以帮助患者达到食补之功效。(2)情志护理:中医上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属于正常的情志活动,而当情志过激时,可引发相应的内伤及疾病。对于烦恼与怒气导致眩晕等症状的患者,需重点调节患者情志,鼓励患者说出其内心的烦恼与不畅,经过宣泄促使患者肝气调达,同时告知患者在心情不畅的情况之下,不宜饮酒及进餐,以避免因肝气不舒、气机郁结而导致病情的发作。(3)中医特色理疗:针对不同症状的患者给予不同的中医特色护理方式,对于睡眠质量较差的患者可对其心、脾、肾、神门、交感等部位进行耳穴压豆。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护理有效率,根据其症状改善程度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显效(症状消失,各项检查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有一定的改善,各项检查指明显好转)、无效(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各项检查指标为出现变化或加重)。(2)两组护理满意率,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进行收集并统计,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达90.0%(90/100),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79.0%(79/100),经卡方检验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92.0%(92/100),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2.0%(82/100),经卡方检验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中医在护理研究中的不断深入,中医护理技术也逐渐受到关注与重视,其建立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已成为临床康复中的重要保健技术[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二五”期间中医护理发展情况评估工作中提到:提高中医临床护理水平,加快中医护理教育改革与学术交流等工作情况[4]。在中医上,常以“三分治,七分养”作为临床干预的主要原则。中医强调人是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其各个器官之间均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结构及功能方面的协调效果,包括生理与病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护理可利用“八纲辩证”[5]的方式,对患者的证型及健康问题分析与归纳,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以帮助患者改善其症状,从而提高其康复效果。

中医护理方案在现代化综合医院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优势,可通过辩证施护的方式给予适当的中医护理操作,提升其整体护理质量及服务效果,对患者康复及预后效果的改善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作为长期发展的临床干预方案。

猜你喜欢
中医科情志康复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叙事护理与情志护理在中医科的运用探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中医科临床带教中一对一及一对多教学法教学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