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宇凡 徐思明
(浙江省杭州市中国计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00)
“996”工作制属于劳动关系议题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时间问题,是指上午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模式。
2019年1月,杭州有赞科技公司宣布实行“996”工作制,顿时激起公众的热议。同年3月27日,GitHub上“996ICU”项目广为铺开,程序员们纷纷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度。之后,商业大咖有关“996”是一种“福气”“福报”等言论引起公众集体讨伐,“996”问题一度刷屏。
“996”现象代表着在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并由此蔓延的加班文化,本文以“996”现象较普遍的互联网企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从素有“互联网之都”之称的杭州市选取样本,以分析“996”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作为“互联网城市”“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杭州,有着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网易等互联网行业巨头,也有同花顺、蘑菇街、丁香园、顺网科技、边锋网络等中小互联网企业,共同构成了杭州互联网+生态圈。
众所周知,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从拉勾网、智联招聘网等招聘网站可看出,高级PHP工程师、前端、Java、架构师、数据分析师、支付应用产品经理、产品运营经理、交互设计师等职位较紧俏。在互联网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各大城市掀起“抢人大战”,杭州以高薪资等方式吸引人才。据今年7月21日看准网对于互联网行业的最新薪资统计,杭州以26522元/月排在城市薪资竞争力排行榜首位。
针对调研对象的工作特点,本次以网络调查为主,共有490位在杭州市互联网公司从业的员工参与了问卷调查。
在被调查者中,一从性别比例看,男性居多,占57.1%;二从年龄分布看,30-34岁最多,占比32.7%,其次是25-29岁,占比22.5%,无50岁以上从业者,可见互联网行业年轻化的状况;三从文化程度看,本科和硕士学历较多,分别为46.9%和36.7%;四在经济压力方面,46.8%的被调查者育有1-2个孩子,65.1%的人认为有购房压力;五关于岗位类别,技术类人员占42.9%,其次是市场销售类,占20.4%;六从工作职位看,以普通员工为主,占55.1%;七年薪差距较大,5-9万和20-29万均占24.5%,50万以上占6.12%。
从调查情况看,采用“996”工作制的情况比预期好些,仅有22.5%的人“996”工作,但有6.1%为“007”工作模式。虽然被调查者采用“996”的不算多,但一般人认为事实上“996”现象比较普遍,且22.5%的人悲观地认为该现象会成为未来的一种潮流。
对于“996”的认知态度而言,65.31%的人虽然不认同“996”工作制,但能理解。而让人意外的是,47%的人认为“996”工作制不违反法律,此类选择与73.5%的从业者单位实施“996”属于非强制有一定的关系。
就“996”现象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从调查结果发现的成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从互联网企业员工自身角度出发,主要体现在:“码农”为代表的知识型员工成就需求高,90后新生代为主力军的员工普遍面临婚育、抚养孩子、购买房产等经济压力,通过加班获得的互联网行业高薪酬成为推动“996”泛化的一种潜在行规,但大部分被调查者不认为加班是受无私奉献精神等的传统影响。
其次与互联网行业的特点有一定关系,如项目制时间较赶,工作量较大但人手不足,使得员工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任务,互联网行业特有的加班文化诱导了“996”的普及化。
最后是受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随着企业外部竞争愈加激烈,特别是今年发生的疫情影响了整体经济形势,中小互联网企业发展受到了较大冲击,面对着水涨船高的绩效考核标准、愈发残酷的岗位竞争,让员工不免岌岌可危,迫于生存和上级施加压力而不得不加班。
因为上述各种原因一些互联网企业员工很无奈地“996”工作,但很显然,长时间、超强度工作的“996”对员工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等方面会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从本次调研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佐证。
“996”工作制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影响巨大,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整天工作会让人倍感压力、加班让人感觉身心俱惫、下班时会感觉精疲力竭。加之因为工作忙,没时间锻炼身体更是诱发了员工身体的亚健康状态。近年多起互联网企业发生“过劳死”的新闻报道让人毛骨悚然。
“996”长时间加班工作是否有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工时长必然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因为员工会感觉工作没干劲,做事不积极;难以集中精神,厌于思考。
除上以外,由于员工工作忙,没时间陪伴家人、个人休闲娱乐时间不足,造成难以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家庭和睦。
对于严重违反我国《劳动法》的“996”工作制,之所以一波又一波地引起公众热议,很显然,在所谓的“行规”、加班“常态化”“潜规则”等外衣庇护下,极大程度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性,势必得以修正。
被调查者普遍认同可以通过企业自觉守法、员工主动维权、加强劳动执法、增加舆论曝光等多众方式逐渐修正“996”现象。希望通过重视并改变“996”现象,把缩短劳动时间为标准工作时间,按法律要求给予加班工资,将强制执行“996”甚至“997”“007”等行径的企业纳入“黑名单”,摈弃“血汗工厂”,打造“最佳雇主”,化传统的雇佣关系为双赢地合作伙伴型关系,最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