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2020-12-08 14:23:46唐姣合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唐姣合

(广西 桂林 541000)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在利率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下,商业银行在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其本质决定了风险与商业银行相伴相生。目前,我国银行贷款的现状是,信贷较为集中,无法通过风险分散来降低信贷风险。其次,信用风险隐蔽性强、潜伏期长。因此,要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信用风险分类制定管理策略提供支撑。

二、信用风险的特征

(一)信用风险是非系统性的

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非系统性风险是影响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这在信贷市场表现得非常明显。系统性风险主要是由于外部因素,而信用风险主要来自经济主体本身。债务人的还款能力主要受非系统因素的影响,无法使用常用的定价模型。所以,银行对于信用风险所采取的防控措施,主要在于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非系统性因素的考核,例如严格审查债务人资产状况、仔细调查企业的经营能力、全方位了解债务人的还款意愿等。

(二)信用风险是客观性的

信用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信贷业务,最明显的一个表现是,这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意志影响。银行主要的营收渠道在于信贷业务,收益必然伴随着不良贷款问题,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几乎是不存在的。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风险是普遍客观存在的,发生在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三)信用风险是非对称性的

银行的每一笔信贷业务,都会存在违约风险。银行收回贷款的可能性很大,可收取正常的利息;企业发生违约的概率很低,但一旦 违约,产生的损失是巨大的。收益和损失的非对称性,在图像上呈现出非常规的曲线图,表现为向左倾斜。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银行发放贷款,收取的利息是固定且有上限的,损失是浮动且无下限的。二是,若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好,贷款利息不会增加,但是企业经营不善,预期收益不仅会降低,更有可能亏损本金。

(四)信用悖论的存在

信用悖论现象在银行中是普遍存在的。商业银行由于同行业务同质化和银行内务业绩考核等多重压力,信贷不集中的原则很难在银行贷款业务中得到认真落实,产生理论和实际的相互矛盾。许多银行热衷“傍大款、垒大户”,但是中小企业却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发展遭遇瓶颈,这正是由于银行信贷支持系统和金融制度所导致。为防止贷款集中化,银行应该审慎监管大额风险暴露。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原因

(一)债务人主客观因素

债务人的客观因素,是由于外在的不确定风险造成,债务人没有能力偿债,一直拖着不还。导致此种情况的原因是随机性、偶然性的变化或不可预测的趋势,例如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市场资金供求、利率变动、国家宏观经济走势等因素。债务人的主观因素,是由于内在不确定性风险造成,债务人是有能力归但故意逃避责任,恶意欠款,带有明显的主观特征。

(二)银行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

一是逆向选择的风险,是贷款前信息不对称导致。这导致的后果影响深远,影响贷款审批者的决策,造成市场资源配置错乱,导致贷款利率上升的现象。积极寻求贷款的人更有可能违约,导致不良贷款的发生,银行成为可能受到损失的信息劣势方。

二是道德风险,是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若在贷款发放后,银行监管失误,则会引发信贷风险。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获得贷款资金后,为了自身利益更改资金用途,发生道德风险,投资于高风险行业,获得的收益归企业所有,银行只获得固定的利息;若投资失败,银行则面临信贷风险,无法收取本息。

(三)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落后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准确地量化信用风险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目前,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上存在许多漏洞,对业务条线人员的风险激励扭曲。例如,对授信条线人员的业绩考核主要是贷款规模的大小,对信贷风险的关注比较少。

(四)内部评级不完善

我国信贷评级体制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审贷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很多银行内部还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审贷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四、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措施

(一)建设专业风险管理队伍。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要与市场相结合,信贷人员要走进市场,观察行业变化、企业交易对手情况等。首先建立专业人才的选拔考核制度,并安排实际的风险管理测试,提高对于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的门槛。其次,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加强信贷人员的理论知识基础;最后,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员工约束和激励制度,通过各项管制使得员工的自身行为的规范,化解信贷风险“漩涡”。

(二)重视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优秀的思想和文化可以指导实践的成功。结合银行的实际情况组建一支公平公正公开的业务团队,建立作风合规,技术精湛的风险管理模式。要严厉打击贷款业务中的违规操作,坚持按信贷政策和审贷程序办事,要服从业务经营发展这一大局,只有重视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在信贷安全前提下实现业务发展,银行工作才不会脱轨。

(三)完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完善内部评级系统,商业银行需要着重花物力人力去健全信贷评级系统,完善数据规划的系统建设,使数据呈现出系统性、准确性、及时性;同时,银行间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合作共赢,实现数据共享,引进和培养专业性人才,如财务分析师、金融工程师等复合型专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