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顺华
(三水区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1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在慢性心脏疾病的基础上,心肌结构异常而导致的心室充盈、心室泵血功能受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老年人由于心肌功能减退、再生机制受损等原因,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要更高。临床表现为下肢水肿、乏力、呼吸困难活动、耐力减退等。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过程比较漫长,且预后较差,因此有效的护理方式对于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探究其临床影响。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的分为甲组、乙组,每组各53例。甲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60~78岁,平均(67.12±4.12)岁。乙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63~81岁,平均(67.83±4.38)岁。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审批,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甲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做好查房工作,定期对病房通风清扫,指导用药,监测体征变化。
乙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1)心理护理: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会因疾病的影响而产生厌烦、焦虑等情绪,应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倾听患者的顾虑,还可以调动家属对患者的关心,提升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2)饮食指导:控制患者脂肪、盐分的摄入量,采取少吃多餐的方式进食,补充足量的蛋白质、维生素,注重膳食平衡,同时结合患者的水肿情况控制饮水量,改善饮食习惯。(3)行为干预:病情较重的患者应限制其活动,平时多注意卧床休息,在睡觉时可适量垫高头部,减轻对心脏的负担。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可以采取慢走、打太极等有氧运动,控制好运动的时间,不可过度运动造成病情加重。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采用生活质量评定(GQOL-74)量表评估,共分为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四部分,分值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统计学SPSS 24.0软件,计数资料x2检验,P<0.05,差异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甲、乙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42.18±5.29)%、(43.21±4.95)%,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LVEF分别为(48.29±6.39)%、(56.75±6.19)%,乙组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3,P<0.05)。
乙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s)
组别 例数/n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物质生活 社会功能甲组 53 53.29±3.29 55.29±4.69 55.39±5.21 55.38±5.34乙组 53 58.35±3.27 61.39±5.08 60.31±6.11 60.11±5.24 t-7.941 6.423 4.461 4.603 P-0.000 0.000 0.000 0.000
在治疗时,主要是对导致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同时使用神经分泌抑制剂对心肌功能进行修复,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有限,患者的死亡率仍旧居高不下,因此,采用高效的护理方式进行辅助治疗,以提高治疗的效果[2]。个性化护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与老年心力衰竭的护理中,通过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加患者的治疗性,对患者的饮食情况控制,减轻患者水肿症状,同时予以适当的身体锻炼和卧床休息,增强患者的身体素质,减轻对心脏的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液循环,强化心肌纤维强度,增强患者的运动耐量,提高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3]。
在本文的研究中,对106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无明显差异,护理后乙组患者心功能改善状况优于甲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乙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甲组,表明个性化护理在护理中的优势,对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可以改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