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葛鹏飞
(辽宁省第十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抚顺 113000)
水文地质条件是指有关地下水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等条件的总称。包括地下水的补给、埋藏、径流、排泄、水质和水量等。因地层构造比较复杂,所以地下水运移的实际状况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实际上,地壳运动过程中以及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地下水流动变化产生影响。在对地下水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也有可能造成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需要加强对水文地质的勘察。
通常情况之下,矿山周围地势复杂。同时有的矿山下还蕴藏着水资源。为了提高安全施工水平,要提前制定实际调查方案,并指派人员深入到矿山所在地,了解矿山环境,记录关于矿山各种信息。由于部分矿山水文情况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实际开采能源的过程中容易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当矿山和暗河相连接时,施工人员挖掘的矿山巷道容易被水所淹没,进而影响矿山结构,从而诱发事故。如果开采设备放置在矿山周围,就可能损坏设备,进而产生不必要的开采成本。
在开采之后,矿山内支撑支架的承载力发生变化,引发岩土层变形,以致采空的矿体极易发生塌陷。而支撑和回填可有效保护矿山。这就要求管理者需要做好矿山开采保护工作,降低开采风险,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
水文地质灾害不仅使矿企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还可能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在矿山地质施工中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应该以安全为中心,需要施工人员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够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并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使得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能够及时预测和识别,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不同矿山的水文特征和状况也存在不同,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对水文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时,能够以矿山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使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及对策得到优化。在针对不同矿山水文特征进行灾害预防时,应该做好相关的勘察工作,保证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特征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从而为针对性实施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有效依据。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工作人员在参与水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时,应该多搜集资料,并对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进行创新,从而保证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得到提升。
如今,矿山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已经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发生频次,构建灾害防治体系必不可少。该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依据矿山地地理位置,分析影响安全施工要素,针对性制定关于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案。第二,总结施工经验,构建完善安全施工体系,以此避免施工问题。比如,在地质不稳定的地点中,就需要采取加固措施,保证矿山稳固性。在斜坡区域,就需要加大对其支撑力度,防止岩层发生变形。第三,聘用专家团队,并组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队伍,共同指导施工活动,以此为施工人员构建安全“保护墙”。
在实际地对矿产的开发利用工程中,最基础的防治工作就是要对地下水治理。因为地域不同致使不同的矿区中的水文地质因素也大不相同,同时造成矿产矿区的充水因素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在进行地下水防治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提前检测地下水的相关信息,了解地下水源的状态和规律变化情况。在矿产工程施工前,要对矿区进行全面的地下室监测并预测巷道涌水量。如果出现巷道涌水量较大的情况,必须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例如排水钻孔等方案排出地下水,从而控制巷道涌水量,预防因地下水管理不当出现的各种灾害。
矿区的矿体结构崩塌是因自然水文地质因素造成的自然现象。它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所以在实际的工程中,检测人员可以利用有效地勘测方法,及时并准确的监测矿体结构崩塌的风险,同时制定合理有效的支撑工作,加强对矿体上部结构的支撑力度。同时监测工人在开采工作是还应该着重注意地下水的流向以及区域范围的水文地质因素实现动态监测,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开采作业的安全性。
实际的矿山开发建设中,露天滑坡现象非常常见。根据本文作者上述段落对产生露天滑坡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因此我们从原因入手,对于露天滑坡灾害必须要采取对症下药的防治方案,防治方案要兼具针对性。首先是地表开采工程的不合理操作导致的滑坡现象,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在施工时合理的控制工作面边坡的角度,避免较大过大,或者我们还可以将坡面改造重修,建设成为台阶状 ;其次是地下水引发的滑坡现象,需要技术人员在坡脚位置建设排水沟做好引流工作,有效避免滑坡现象发生。
综上,矿山地质施工中容易出现多种水文地质灾害,在矿山生产开发过程中,应该遵照一定的原则针对这些水文地质灾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并且在防治的过程中,根据矿山所在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的实际情况,对防治技术措施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保证矿山生产的安全性以及防治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