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2020-12-08 14:29:43
时代人物 2020年33期
关键词:观点传统建设

刁 荣

(广东开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广东省江门市 529300 )

网络意识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生根发芽,并以其独有的方式对现实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传播速度极快,受众极广。人人都是网民的时代,人人都必然深受影响。传统社会中的寻常事件都可能引爆互联网上的一个个热点。人们在逐步摸索着实现与互联网的和平共处。但是,信息技术从来都是把双刃剑。其善与恶大多取决于屏幕后面的人。因此,如果不对网络意识加以引导,则必然导致网络思潮如脱缰之野马,一发不可收拾。特别对年轻人来说,即将成长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他们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思想影响着网络意识,但更多时候,他们被网络意识所影响。在我们奋进新时代的征途上,传统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逐渐降低,网络新媒体的影响力日渐上升,如何引导好、发展好网络意识形态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至关重要。

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概述

就在笔者执笔的当下,自称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的马保国的言论突然引爆了互联网的集体狂欢,“不讲武德”“耗子尾汁”等网络热词一时之间成为热门流行词。

相较于传统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更有其独有之处。正如此次马保国事件以及之前多起网络事件显示出来的,根植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意识形态也有传统意识形态的共同特征,那就是社会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认同的平等、公正、和平等普世价值。但是传统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并不具有网络技术扁平化和快速化的特征,网络意识形态还有多变、创新、猎奇、不可预见等鲜明特色。

因此,不同于传统信息的传播规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所谓“媒体”的门槛大大降低,这使得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人人都可能有追随者。网络世界中,人们更喜欢娱乐化的、轻松化的内容,传统的客观、严肃、认真如时事评论等内容往往在网上较为沉寂,而微信等新媒体的爆文则常常是诙谐幽默甚至是为博眼球刻意炮制、杜撰的。

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

概括来说,相较于传统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具有以下几项特征:

鲜明的技术特征。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带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从未向今天这样如此便捷的获取、加工、处理各类信息,也从未如此高效的参与到舆论场中,就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至今,信息技术革命仍然方兴未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等新兴技术都将在不远的将来以更加便捷、深刻的方式融入人类生活,并将掀起人类思想上的再一次革命。因此,根植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意识形态也将伴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并将随着技术力量的增强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多样的内容覆盖。传统意识形态环境下,人们发表自己的言论或者见解可以通过演讲等方式,或者信件、报纸、杂志、书籍等纸质媒体,或者电视、电台等电子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其共有的特点就是传播范围有限,传播内容可以经过预先审核,所以传递的价值观也往往是正向的。但是,互联网时代人人各抒己见,言论内容有时一致,有时则可能完全相反,而不同的观点肯定有其拥趸存在。更多的人被网络环境所鼓励,于是有更多的观点加入进来,内容的覆盖面也就越来越多样了。

强烈的利益取向。意识形态就是人的主观意识,网络意识形态也同样是由网民的主观意识呈现出来。在虚拟的环境中,人们躲在键盘和屏幕背后,充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看起来观点的具体内容多样且复杂,但是仔细分析,每个观点的背后都是具象化个人利益诉求。网名的言论常常是代表个人所在群体或者地域,网络世界的观点成为了现实世界的延伸,只是因为在网络世界中看起来可以“隐身”,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发表观点了。但是在网络文化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信息的客观性无法辨别,大多数人的网络行为都有自己的利益取向。公众号、视频号等网络新媒体输出的内容对传统主流媒体形成的强大冲击力,削弱了传统媒体的传播价值,传统意识形态建设在经受多重挑战。

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地位可见一斑。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是对人的主观思想的引导和约束。因此,从根本上讲,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在于引导、约束好广大网民的主观思想以及加强主流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具体来说,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强化主流媒体工作,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传统意识形态语境中,主流媒体都是一本正经、高高在上的,其严谨、客观的风格与网络时代诙谐、平实的环境格格不入。因此,主流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传播者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势必要学习网络世界的生存之道,深入研究如何用群众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内容传播好主流声音。无论在何种语境中,掌握话语权的主动性才能在有更强的作用力,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更是如此。要加大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工作力度,让更文明、包容、正面的观点成为网络世界的主流观点。新时代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传统主流媒体纷纷着力建设新媒体终端,一大批群众喜爱、专家认可的文章、视频纷纷涌现,这些内容让人们认识到负面、偏激的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并自觉加以抵制,让网络文明之光照亮每一处阴暗的角落,还普通大众一个文明清朗的网络环境。

加强宣传工作,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坚持正面导向。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工作,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正能量的压倒性宣传使不文明的网络行为终将为网络所不容。另一方面,要积极传播正面故事、正面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风尚。[4]毋庸置疑,大多数人们都是向善的,人们对于正向故事存在天然的偏好性,因此,正面故事总是最容易打动人们、激励人们。但是,我们的工作也要注意,宣传正面故事一定注意真实性,切忌盲目夸大,失去了真实性就失去了引导价值,最终不仅损伤传播终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会种下公众怀疑模范、拒绝引领的恶果。

强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完善网络法治建设。网络虽不再是新生事物,但其变化大、发展快的特点使得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在处理网络问题上力不从心。因此,必须完善网络法治建设,强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无论任何人、任何组织在网络上发表的不实言论,都应当承担相应后果。惟其如此,才能形成强大的震慑,约束人们自觉规范自身言行,维护网络秩序。

一方面,要根据网络发展现状和特点,抓紧研究制定出台网络管理法律、法规,构建网络管理法治网络,明确违法行为的标准和处罚制度,形成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建设力度,为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提供抓手。要通过技术追踪手段等使不法分子认识到虽然其“隐身”网络之后,但并不能实现真正隐身,实行违法行为后必须承担相应责任,从而确保网络法治建设落到实处。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网络意识形态鲜明的技术特征、多样的内容覆盖和强烈的利益取向等特征,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必须制定行之有效、契合网络世界特征的相应措施。通过传播正能量,完善网络法治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各方积极合作、锐意创新,不断推动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助力。

猜你喜欢
观点传统建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观点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业内观点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