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
(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广东 广州 510610)
在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历史悠久的藏民族,它是一个拥有独特风土民情和多彩民族文化的古老民族。藏族文化历史悠久,在文学、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方面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宝藏。在藏族人民的生活和劳作中,衍生了极富艺术性的民族民间歌舞,其中,藏族舞蹈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特有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藏族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艺术。下面,我想结合藏民族的文化根源,谈谈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在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下,人们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生活劳动方式,如:山地道路崎岖,藏族人民在搬运物品或劳动时不用担来挑,而是用背来背负,因此,逐渐形成了弓着腰的基本体态,由此,藏族舞蹈中出现了弓腰、曲背的基本舞蹈体态,这样的舞蹈体态风格特点十分突出,与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蒙古族舞蹈挺拔的体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藏族舞蹈中坐歇胯的基本体态,则是劳动者为减轻繁重体力负担而形成的自我调节的姿势,舞蹈动作重心放在一侧腿上,形成歇息的姿态;在高原山区,人们多用木桶取水,他们将装满水的木桶背在腰上,行走时,为了减少水桶的晃动,两手会随着重心的移动向一侧自然摆动,这种来源于劳动者智慧的创造就逐渐升华为一瞬间的基本动态。以上这些,是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藏民族人民劳动生活方式在民间舞蹈中的体现。
西藏处于青藏高原的主体位置,巍巍群峰积雪盈顶,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当我们爬上高原地区高而陡的山脉,空气稀薄,严重缺氧,呼吸急促,形成了长而满的呼吸,藏族舞蹈中连绵不断的屈身运动,与之不谋而合,形成了连绵的屈膝动作,最具代表性的动作有“三步一撩”、“三步一点”等,与此同时,加上双手挥袖,形成了藏族舞蹈的典型动作;下山时,膝部不断地弹动,这样的动作在藏族民间舞蹈“踢踏舞”中体现最为突出,“踢踏舞”的舞风潇洒灵活,随着膝部松弛并富有弹性的颤膝动作,手臂在身体两侧前后附随而动,脚下打点,步伐多变,形成典型的藏族舞蹈风格,而这些动作特点,都是源于高原地理环境对藏族民间舞蹈产生的影响。
高原地区,天气寒冷,昼夜温差大,到了晚上,藏民们点起篝火,载歌载舞,形成曲部连转,手臂甩、晃、撩等为主的舞蹈动作,在藏族舞蹈创作中,常以这样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形式,根据基本动作来变换舞姿,伴着原生态淳朴高亢的歌声,表达对生活的憧憬、对友人的祝福和欢庆的喜悦等等。例如藏族的“锅庄舞”,就是篝火舞中的一种: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以撩、甩、晃的手臂动作为主来变换舞姿,队形呈顺时针行进,一般由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一人领头,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的图案。这是高原气候对藏族舞蹈的影响。
藏族人民世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农牧生活,他们勤劳、智慧、勇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存在雪域高原辽阔的草原怀抱中,逐渐形成了藏民族独特的服饰习俗。在藏族民间舞中,我们常常看到舞者身着厚重的点缀着独特镶边和金银玉石饰品的民族服饰,长袖、大襟、肥腰、长靴,头戴标志着藏民族蓄长发、梳辫子的代表性发饰,并不轻盈,但特色鲜明。这些都源于藏族人民日常的服饰打扮,他们用毛绒料子做长袍,梳双辫,辫梢系着彩线穗子,尤其对盛装极为讲究,一般不用大红、天蓝、大黄等艳色,会选用高级毛绒氆氇或毛料来做衣服的面料,有条件的还会镶水獭边,服装显得比较厚重。这是民族服饰习俗对藏族舞蹈的影响。
除此之外,藏族舞蹈基本体态的形成,还源于一些历史原因,例如他们曾经是受压迫的奴隶民族,长时间的奴隶生活形成了弓腰曲背的基本体态等等。
透过体验藏族舞蹈,分析藏民族文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民间舞的形成,受地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它是在该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等条件下形成的,是各族人民生活劳动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和地域文化色彩。所以,从文化根源的角度分析,地域性和民族性,是区别各民族舞蹈文化异同的主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