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一个情节:有个看上去很老实的男人追求美丽的姑娘,生活细节上无微不至,有任何需要都立即回应,姑娘被一片真心打动。直到有一天,姑娘发现男人有个账本,他把所有花的钱、做的事都记了账。姑娘感到不自在,认为这个男人表面老实却暗藏心机,没准哪一天就翻出账本来说事儿。
有位女明星上综艺节目,花费诸多时间精力教同组的人唱歌,原本在观众中收获很多好感,可在访谈节目中她自己讲述这件事时,变成诉苦大会,说自己嗓子都哑了,对方多差多难教,口碑突然就出现了反转,有人说:以踩他人来衬托自己有意思吗?
其实这种事生活中常见到,未必诚心贬低别人,只是付出希望被看到,忍不住夸张地吐槽,可这让接受帮助的人和旁观者感觉他先前在假装——原以为帮助是无私的,却收到了巨额账单,好可怕。
有个亲戚,在我家人生病时殷勤探望,给与了一些帮助,当时我在外地,觉得有亲人在身边真好,对那位亲戚心存感激和敬重。可不久后,听说那位亲戚在别人面前大肆宣扬自己的付出,顺带着批判我,说的话十分刻薄。不得不说,这一番吐槽的话,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把之前的那些好全抹去了,我的心情由愧疚、感激、想找机会回报变成了厌恶、恐惧和敬而远之。
我对这世上的善意心怀感恩,从不以为是理所应当,可我希望这善意是单纯、轻盈的,不要太沉重,不要看起来像一个圈套,一旦进入就背上沉重的枷锁,被卡在“道德制低点”不得翻身。
有的家庭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子女一提到父母,感到的不是温馨,而是压力和焦虑。问题出在哪里?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的精心照顾会让孩子感激,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但如果父母把自己的辛苦天天挂在嘴边,耳提面命要教孩子学会感恩,希望有朝一日得到相应的回报,子女的心态可能就会发生变化,滋生出压力、厌烦和不满。诚然,父母的付出不是理所当然的,也有权利希望被感知,可挂在嘴边一再抱怨,这份爱就变得沉重压抑——原来不是无条件的。
俗话说,施人慎勿念,受恩慎勿忘,如果反过来,帮助别人的事情牢牢记在心上,受过别人的帮助转眼就忘,就会总觉得别人亏欠自己。邻居A不怎么快乐,他经常有些夸张地提到自己为别人提了多少建议,做了多少工作,然后还要加一句“咱也不求回报”,显得自己是个善良的好人,周围人都是白眼狼。这种行为像是一种人设“贩卖”,说多了也不太可信。之后见到像他那样标榜自己付出的人,总会默默躲开。
意大利哲学家皮耶罗·费鲁奇在《心灵革命:19个改变人生的善意法则》中说,帮助他人本质上就是忘记自我,但我们往往将其变为炫耀自我的机会。将自己放在中心位置,迫使别人觉得有义务感谢我们,就仿佛置身于一所特别的房子,墙上挂满文凭、证书以及主人和诸多名人合影的照片,处处炫耀着主人的高雅品位、伟大之处和显赫地位,但你不会感到心灵振奋、充实和富足。真正的善意每个人都能觉察到,越是不经意,越会带来温暖。越是刻意标榜和强调,越容易失去他人的敬意和感激。